《甘忠可》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甘忠可》人物故事小傳
甘忠可,西漢成帝時(公元前33—前6年在位)齊(今山東省泰山以北地區)人。史載的較為可靠的最早的道教創始人。撰寫了《天官歷包元太平經》一書,此書已亡佚,從《漢書·李尋傳》的記載看,該書當是具有道教性質的社會改良理論。這可能是今本《太平經》的最早形態。有些學者認為,正是在甘忠可的《天官歷包元太平經》的基礎上,產生了東漢末年于吉的《太平清領書》,而《太平清領書》就是《太平經》。《太平經》是道教經典中現存最早的一部,它的作者企圖用一種新的道教理論,去亂世,致太平。作者的立場是向當世統治者獻救國之策,因此它應屬早期上層道教的著作。當然,也有人認為《太平經》與前兩部書只有間接關系。現存資料無法說明這一問題。甘忠可自稱是天帝使真人赤精子降世,授與他法術,其弟子有夏賀良、丁廣世、郭昌等。夏賀良曾持《天官歷包元太平經》仕哀帝,后因法術不靈被誅。
[正 史]
初,成帝時,齊人甘忠可詐造《天歷包元太平經》①十二卷,以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忠可以教重平夏賀良、容丘丁廣世、東郡郭昌等,中壘校尉劉向②奏忠可假鬼神罔上惑眾,下獄治服,未斷病死。賀良等坐挾學忠可書以不敬論,③后賀良等復私相教。哀帝初立,司隸校尉解光亦以明經通災異得幸,白賀良等所挾忠可書。事下奉車都尉劉歆,歆以為不合五經,不可施行。光曰:“前歆父向奏忠可下獄,歆安肯通此道?”時郭昌為長安令,勸尋④宜助賀良等。尋遂白賀良等皆待詔黃門,數召見,陳說:“漢歷中衰,當更受命。成帝不應天命,故絕嗣。今陛下久疾,變異屢數,天所以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號,乃得延年益壽,皇子生,災異息矣。得道不得行,咎殃且亡,⑤不有洪水將出,災火且起,滌湯民人。”
哀帝久寢疾,幾其有益⑥,遂從賀良等議。于是詔制丞相御史:“蓋聞《尚書》‘五曰考終命’⑦,言大運一終,更紀天元人元,考文正理,推歷定紀,數如甲子也。朕以眇身入繼太祖,承皇天,總百僚,子元元,未有應天心之效。即位出入三年,災變數降,日月失度,星辰錯謬,高下貿易⑧,大異連仍,盜賊并起。朕甚懼焉,戰戰兢兢,唯恐陵夷。惟漢興至今二百載,歷紀開元,皇天降非材之右⑨,漢國再獲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受天之元命,必與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⑩二年為太初元年,號曰陳圣劉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為度。布告天下,使明知之。”后月余,上疾自若(11)。賀良等復欲妄變政事,大臣爭以為不可許。賀良等奏言大臣皆不知天命,宜退丞相御史,以解光、李尋輔政。上以其言亡驗,遂下賀良等吏,而下詔曰:“朕獲保宗廟,為政不德,變異屢仍,恐懼戰栗,未知所繇。待詔賀良等建言改元易號,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國家。朕信道不篤,過聽其言,幾(12)為百姓獲福。卒無嘉應,久旱為災。以問賀良等,對當復改制度,皆背經誼,違圣制,不合時宜。夫過而不改,是為過矣。六月甲子詔書,非赦令也,皆蠲除之。賀良等反道惑眾,奸態當窮竟。”皆下獄,光祿勛平當、光祿大夫毛莫如與御史中丞、延尉雜治,當(13)賀良等執左道,亂朝政,傾覆國家,誣罔主上,不道。賀良等皆伏誅。尋及光減死一等,徙敦煌郡。
《漢書·李尋傳》卷七五
〔注 釋〕
①《天歷包元太平經》:道教最早的經籍,是漢代先后流傳的三種太平經之一。這三種太平經是:西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的《天歷包元太平經》12卷,東漢末于吉(或作干吉)的《太平青領書》170卷和張道陵的《太平洞極經》144卷。均亡佚。現存的太平經為后人節錄。似非一時一人之作。②劉向(約公元前77—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我國目錄學的開創人。劉歆是他的兒子。③賀良等……不敬論:定賀良的罪名是學習甘忠可的書,不敬皇帝。④尋:即李尋。西漢平陵(今屬陜西)人,字子長。治《尚書》喜言災異,為漢哀帝所尊信。夏賀良因之見信于哀帝,賀良誅死,他也減死一等,流徙敦煌。⑤得道……且亡:意思是知道了“道”而不去施行,就會產生禍殃,招致滅亡。⑥幾其有益:希望有益。幾,冀。⑦五曰考終命:《尚書·周書·洪范》:“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意即享受五種福事,用六種極端來威行政令。五福為: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考終命為得高壽而終。⑧高下貿易:意思是山崩川涸。⑨右:祐。哀帝說自己沒有才能而得到上天的幫助。⑩建平:漢哀帝年號,公元前6—前3年。建平五年六月至八月一度改為太初元年。(11)上疾自若:皇帝的病仍是老樣子。(12)幾:冀,希望。(13)當:定罪名為。
上一篇:《甄棲真》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甄棲真》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祭遵》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祭遵》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