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的愿望與結果
十九世紀60至90年代,清朝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官僚為維護封建統治而采用西方資本主義的生產技術、興辦近代企業,這種自救運動和近代工業化運動,史稱為“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864年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之初。在這個階段,洋務運動的重點集中在軍事工業方面,洋務派先后辦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幾個軍事工廠,制造新式武器,以便繼續武裝反動軍隊,大力鎮壓當時尚在堅持斗爭的捻軍和回民起義。但這些軍事工業從設計施工、機器裝備、生產技術一直到原料燃料的供應,完全都要依靠外國,而且經營管理混亂腐敗、生產成分十分昂貴。生產出來的武器軍艦,質量很壞,不可能用來對付任何外來侵略者。
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到中法戰爭(1883—1885年)是“洋務運動”的第二階段。這個時期外國侵略勢力加緊了對中國的進攻,日本、英國、沙皇俄國、法國紛紛侵占中國的邊疆地區。洋務派為了應付這種局勢,直接向外國購置了許多槍炮,并先后向英、德、美、法購買了大小艦艇數十艘,建立了北洋艦隊。同時,為了籌集經費,培養洋務人才,還經營了一些采礦、運輸、電報、教育事業等。當然,這些事業在技術、裝備、原料等方面仍不能不依靠西方列強。洋務派在進行這些活動時,標榜的口號是“求強”,但依靠西方列強當然不可能真正使中國強盛起來。實際上,洋務派在對外交涉和對外戰爭中,一直采取妥協投降的方針,大量地出賣了中國的主權。
“洋務運動”的第三個階段是從中法戰爭到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在這個階段,洋務派把重點從“求強”轉為“求富”。他們大力地投資于紡織、鐵路、煉鋼等工業部門。李鴻章主辦的上??棽季?、華盛紗廠、漠河金礦、津榆鐵路等,張之洞主辦的漢陽鐵廠、大冶鐵礦、馬鞍山煤礦等,都是在這個階段中先后開辦的主要企業,但也像“求強”的口號只是個虛假的幌子一樣,洋務派的“求富”也并不是真正的求國家之富,而是求他們個人之富。這些工礦企業成為洋務派官僚發財致富的財源。
1894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在戰爭中,洋務派大力經營的北洋艦隊全部復沒。同時,他們經營的各種企業也因貪污腐敗而奄奄一息。洋務派散布的“求強”、“求富”的神話幻滅了,“洋務運動”也就此破產。
“洋務運動”所要達到的“自強求富”的目的,在一定意義上是可取的,但遺憾的是洋務派所辦的企業在技術和材料方面依賴外國,以及企業的封建性和壟斷性,使“洋務運動”必然走向失敗。
“洋務運動”留給后人的歷史教訓在于,洋務派的主觀目的不是想觸動封建主義的體制和根基,單靠引進外國科技,來應付變化了的國內外形勢,維護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是不可能的。洋務派把“自強”、“求富”的希望不是寄托在自己身上,而是依賴外國資本主義,再加上中國封建勢力對洋務派的擠壓,就必然使“洋務運動”失敗。
上一篇:洋務企業的殘酷壓榨
下一篇:洋地黃類藥物使用不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