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的教勞結合
裴斯泰洛齊是18—19世紀瑞士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曾初步地提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并且貫徹在實踐方面。他的出發點是:把學習和勞動,教學和工廠相結合,使二者互相融合起來。認為這種勞動并不是為了收獲勞動的一些成果,而是通過體力的練習,學到勞動和收獲勞動成果的能力,而且像手工業勞動除增加收入外,還可發展體力及準備未來生活,更可鍛煉道德行為。裴斯泰洛齊反復強調勞動是人民群眾生活的中心,應把生產勞動當作學校教育的中心,學校對兒童的勞動應該仔細考慮,防止進行單調的勞動,要教他們從事各種各樣的勞動,使其成為發展兒童全面勞動能力的手段。所有這些見解及其實踐活動都是很有意義的。大力提倡勞動教育,要求生產勞動成為學校教育的中心,不僅對當時為特權階層設立的讀書學校給了一種嚴重的打擊,而且這種使教育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的思想確是代表了一個新的方向,而且還對后來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有明顯的影響。盡管如此,裴斯泰洛齊所提出的“教勞結合”思想明顯地體現出其粗糙性和局限性:第一,這里主張的全面勞動的訓練僅限于農業、家務和手工業三種,都帶有明顯的小生產性,這種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作為一種帶封建性的閉塞的學校小經濟單位是和正在發展中的資本主義經濟不相容的;第二,裴斯泰洛齊要求兒童在學校勞動,給企業主工作,僅以維持自己的生活,認為這樣有助于群眾感到學校的好處自愿送子女入學,這種觀點不僅違背了其把生產勞動作為學校教育中心的思想,而且早就準備兒童供企業主剝削,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第三,認為勞動只是農民和手工業者必需的,這無異承認了社會上某些階級可以僅靠體力勞動維持生活而某些階級卻靠剝削別人的勞動過生活,沒有看到社會不公平的真正原因。以上種種不能不成為對裴斯泰洛齊“教勞結合”偉大思想的貶低。
上一篇:“第二草國”的困惑
下一篇:“紅雙喜”充當“烏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