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賽兒》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唐賽兒》人物故事小傳
唐賽兒,生卒年不詳,蒲臺(今山東濱縣東南蒲臺)人,美姿容,粗識文字。18歲時,嫁與本縣青年林三為妻。婚后不幾年,林三就因為連年災荒,交不上租稅,被官府打成重傷而死。賽兒立志為夫報仇,她削發為尼,自稱“佛母”,以白蓮教組織群眾,進行革命活動。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山東益都、蒲臺等地災荒嚴重,廣大農民在唐賽兒的領導下“以紅白旗為號”,發動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數萬人,屢敗明正規軍隊,殺明大將高鳳、劉忠。后因眾寡不敵,起義失敗,唐賽兒自首后被判凌遲處死,后被營救。
唐賽兒不但是我國歷史上婦女界的杰出人物,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杰出的農民起義女領袖。
〔正 史〕
二月乙酉,蒲臺①妖婦唐賽兒作亂,安遠侯柳升帥師討之。三月辛巳,賊敗于卸石柵寨,都指揮劉忠戰沒②,賽兒逸去。
《明史·本紀第七·成祖三》
山東唐賽兒反,事平,浮③脅從④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請于帝,悉原之。
《明史卷一四九·列傳第三七·夏原吉傳》
十八年,蒲臺妖婦唐賽兒反。命升與都指揮劉忠將京軍往剿,圍其寨。升自以大將,意輕賊。賊乞降,信之。夜為所襲,忠中流矢⑤死,賽兒遁⑥去。
《明史卷一五四·列傳第四二·柳升傳》
山東妖婦唐賽兒作亂,三司官坐縱寇誅⑦,擢⑧民左參政。當是時索賽兒急,盡逮山東、北京尼及天下出家婦女,先后幾萬人。民力為矜宥⑨,人情始安。
《明史卷一五八·列傳第四六·段民傳》
永樂十八年二月,蒲臺妖婦林三妻唐賽兒作亂。自言得石函中寶書神劍,役鬼神,剪紙作人馬相戰斗。徒眾數千,據益都卸石柵寨。指揮高鳳敗歿,勢遂熾⑩。其黨董彥杲等攻下莒(11)、即墨,圍安丘。總兵官安遠侯柳升帥都指揮劉忠圍賽兒寨。賽兒夜劫官軍。軍亂,忠戰死,賽兒遁去。……賊遂平。而賽兒卒不獲。
《明史卷一七五·列傳第六三·衛青傳》
[注 釋]
①蒲臺:縣名,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治所在今山東濱縣東南蒲臺。②沒:即“歿”,死。③浮:通“俘”,抓獲。④脅從:被迫相從者。⑤流矢:指流箭或流彈。⑥遁:逃跑。⑦坐縱寇誅:因縱寇連坐被誅殺。⑧擢:提拔。⑨矜宥:同情,寬容。⑩熾:烈。氣勢旺盛。(11)莒:即莒州。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改城陽州置,治所在莒縣(今山東莒縣)。明初省縣入州。公元1913年廢州為縣。
[相關史料]
唐賽兒,山東蒲臺縣民林山妻也。少好佛,自稱佛母。山死,祭墓歸,得石匣山僻①,發②之,有妖書及寶將③一,因削發為尼,以其術誘里闬④,隨所須,皆可致。又詭言能知前生后化,剪紙為人馬,立起戰閫⑤。永樂中,往來益都、安州、莒州、即墨、壽光諸處,于是莒人董彥杲等各率眾從之。以紅白旗為號,兵數千,據益都卸石棚寨。青州衛指揮高鳳以官兵蹴之,敗散。上勅安遠侯柳升出討,偽降,夜襲殺都指揮劉忠。升分兵追捕,獲賊黨劉俊等及男婦百余人,賽兒遁去。時賊黨賓鴻等攻安丘急,都指揮衛青別備倭海上,便宜移救安丘,斬賊共六千余人,賊平。詔以升逗遛⑥,且忌,下獄論罪。而賽兒終不可獲,上令法司盡勾山東、北直尼僧詣京師詰問,先后幾萬人,婦女事佛者為一大厄。既而捕得之,臨刑,刀不能入,不得已桎梏獄中,發卒衛之。未幾,伺馬忽解脫去,不知所終。時坐失賽兒伏法者甚眾。
論曰:問賽兒將欲何為?
《罪惟錄卷三一·叛逆列傳之唐賽兒傳》
成祖永樂十八年三月,山東蒲臺縣妖婦唐賽兒作亂。賽兒,縣民林三妻,少好佛誦經,自稱“佛母”,詭言能知前后成敗事,又云能剪紙為人馬相戰閫。往來益都、諸城、安州、莒州、即墨、壽光諸州縣,煽誘愚民。于是奸人董彥杲等各率眾從之,擁眾五百余人,據益都卸石棚寨為出沒。青州衛指揮高鳳領兵捕之,賊夜乘間擊官兵潰敗,鳳等皆陷。都、布、按三司以聞,遣人馳驛⑦招撫之。直隸沂州衛亦奏:“莒州賊董彥杲等聚眾二千余人,以紅白旗為號,大行劫殺。莒州千戶孫恭等往招撫,不服,殺其從者,勢甚猖獗。”上敕安遠侯柳升分兵剿之。柳升兵至益都,圍賊子卸石棚寨。賊遣人乞降。詐云:“寨中食盡,且無水。”升以東門舊有汲道,即往據⑧之。夜二鼓,賊襲官軍營,都指揮劉忠力戰死。黎明,柳升始覺,分兵追捕,獲賊黨劉俊等男婦百余人,而賽兒等竟遁。時賊黨賓鴻等攻安丘,知縣張玙、縣丞馬撝集民夫八百余人以死拒戰。賊不能攻,復帥莒州、即墨之眾,合萬余人,并力攻之,聲音⑨屠城。于是⑩都指揮衛青備倭海上,聞安丘圍,急率千騎晝夜兼行,奮擊敗之。賊收余眾再戰,城中人亦鼓噪(11)出擊,賓鴻遁去。殺賊二千余人,生擒四十余人,皆斬之。時城中已不支,使青至稍遲,即陷賊矣。既而柳升至,青迎謁。升怒其專制,捽出之,青不為屈。是日,鰲山衛指揮王貴亦以兵一百五十人擊敗賊眾于諸城,盡殺之,山東悉平。行在刑部尚書(12)吳中等劾奏:“柳升奉命征剿,不即就道。敕諭以‘賊憑高無水,且乏資糧,嘗坐困之,勿圖近功’。升賊臨境不設備,至賊夜斫營殺傷軍士。時都指揮劉忠與升夾攻,忠身先軍士,幾破賊壘。升忌其成功,更不救援,致忠力盡而斃,賊遂得乘間遁去,升遣指揮馬貴等追之,所過騷擾,升亦不問。及備倭都指揮衛青聞賊圍安丘,急躬率所部晝夜兼行,遂敗賊眾。后三日升始至,反忌青功,故行摧擊。人臣不忠,莫此為甚,請治其罪。”上曰:“朕每命將遣師,必丁寧(13)告戒,俾圖萬全。今升方命失機,媢(14)功忌能,罪不可宥(15)。”遂下升于獄。上以唐賽兒久不獲,慮削發為尼或混處女道士中。遂命法司:凡北京、山東境內尼及道姑,逮至京詰之。
七月,以段民為山東左參政(16)。是時,大索唐賽兒甚急,盡逮山東、北京尼。既又盡逮天下出家婦女,先后幾萬人。段民撫定綏輯(17),曲為解釋,人情始安。初,唐賽兒夫死,賽兒祭墓,回經山麓,見石鏬露石匣角,發之,得妖書、寶劍,遂通曉諸術。劍亦神物,惟賽兒能用之。因削發為尼,以其教施里闬間悉驗,細民翕然從之。欲衣食財物,隨所須以術運致。初亦無大志。乃妖徒轉盛,至數萬,官捕之急,賽兒遂反,殺傷軍兵甚眾。三司(18)皆以不早發系獄。既而捕得之,將伏法,怡然不懼。裸而縛之,臨刑刃不能入,不能已,復下獄。三木被體,鐵鈕系足,俄皆自解脫,竟遁去,不知所終。三司郡縣將校等官,皆以失寇伏誅。
谷應泰曰:自古盜賊之起也,莫不好為妖瞀惑亂,……然則賽兒妖術果安在耶?是皆不可知。而獨是柳升以通侯之尊,授鉞(19)出師,驛騷(20)供億,逍遙河上,乃更切責衛青,忌嫉有功。假令大敵在前,將校不和,王師可一戰而潰也。雖然,成祖之用兵也,南定金陵,北征沙漠,地拓三佬,威行萬里,而賽兒以一愚婦人躑躅(21)其間,乃欲結奶子之軍,乘夫人之城,譬之薄石擊柱,多見其不知量矣。然而予以賽兒之亂,則黷武之所致也。秦風尚首功,而小戎亦談車戰。河北盛藩鎮,而女子亦通劍器。牝雞之晨,或亦怒蛙之式乎!至于賽兒遁去,而燕、齊諸尼,并天下奉佛婦女,逮者幾萬人。猶之石閔戮羯部,多髯(22)高鼻者并誅,袁紹斬宦官,面不生須者亦殺。玉石俱焚,勢固然也。尤可異者,賽兒蹤跡杳不可問,豈軍中張燕,群號亂飛,河上孫恩,相傳水化。妖耶?人耶?吾弗知之矣。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三·平山東盜》
〔注 釋〕
①僻:偏僻處。②發:打開。③寶將:寶劍。④里闬:里巷。⑤閫:借指軍務。⑥逗遛:亦作“逗留”,延誤,耽誤。唐李德裕《代彥佐與澤潞三軍書》:“盧從史首鼠兩端,貪狠成性,包隱奸慝,逗留兵機。”⑦馳驛:駕乘驛馬疾行。《魏書·邢巒傳》:“司徒崔浩對曰:‘穎臥疾在家。’世祖遣太醫馳驛就療。”⑧據:占據,占領。⑨聲音:指說話的聲氣和口音,此有聲言、聲稱之義。⑩于是:這時候。(11)鼓噪:喊。(12)行在刑部尚書:指明代北京所設刑部的長官。明永樂7年(公元1409年)起,成祖長期離京師(今南京)赴北京經營遷都及北征諸事項,于北京分置諸司衙門,均加“行在”二字,稱行在某部等。(13)丁寧:即“叮嚀。”(14)媢(mao):嫉妒。(15)宥:寬容,饒恕。(16)左參政:官名,明朝各布政使司置參政職,分左、右,掌分守各道,及派管糧儲、屯田、驛傳等事。(17)綏輯:安撫集聚。《明史·郭英傳》:“在鎮綏輯流亡,申明約束,境內大治。”(18)三司:官署名合稱。唐朝為御史臺、中書省、門下省合稱,明代為各地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合稱。(19)授鉞:古代大將出征,君主授以斧鉞,表示授以兵權。(20)驛騷:擾動,騷亂。驛,通“繹”。(21)躑躅(zhi zhu):徘徊不進貌。(22)髯(ran):胡須。
上一篇:《唐肅宗李亨》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唐肅宗李亨》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商鞅》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商鞅》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