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圣手”劉晏的悲劇
劉晏字士安,曹州南華人。他是唐代后期著名的理財家。他自幼聰明過人,八歲時曾受到玄宗與宰相張說的賞識,被譽為“神童”。安史之亂時,避難于襄陽。代宗即位后不久,升劉晏為御史大夫,領東都河南、江淮轉運、租庸、鹽鐵、常平使。開始擔負起唐政府財政方面的職責。時值亂后,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府庫空虛,劉晏力圖從財政方面進行一些改革,來解除唐王朝的困境。
安史之亂后,京城長安斗米千錢,糧食供應十分困難,連皇帝的膳食都沒有保證。劉晏針對這一問題,首先從漕運方面進行改革。他沿航道詳細考察后,組織人力疏浚河道,打造了二千艘堅固的漕船。他不再征發沿河壯丁服役,改用政府的鹽利雇用船夫。并將全程分成四個運輸段,這樣比過去用江南民工直運的方法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損耗,降低了運費。江淮的糧食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長安,每年運量達四十萬至一百一十萬石。解決了長安城的糧食供應問題。
劉晏在辦理漕運同時,著手改革鹽政。他首先整頓了鹽監、鹽場等鹽務機構,接著調整了食鹽專賣制度,廢除了官運官賣的榷鹽法,規定鹽戶生產的鹽由鹽官統一收購,然后加價賣給鹽商,由他們運到各地販賣,這樣一來政府所收的鹽利由原來的每年六十千緡,至大歷末年增加到六百多萬緡,占全國財政收入的一半。
劉晏還實行一種常平法,他在全國主要城市設立了十三個巡院,用來掌握各地的氣象和農事情況,豐年時,以略高于市價的價格買入糧食,欠收時,以較低的價格出售糧食,及時地解決了糧食的調劑和糧價的調節。另外各巡院招募了一批“疾足”,專門向中央傳送經濟情報,能夠使朝廷很快掌握各地物價漲落的情況,以便及時采取措施控制價格,穩定市場。劉晏還把這一方法推廣到鹽政,政府在缺鹽地區控制一部分“常平鹽”,使當地鹽價比較平穩,防止了商人哄抬鹽價。
劉晏生活儉樸,住房粗陋,飲食簡單。但對于政務甚是勤勞,事無大小皆當天決斷。在劉晏的精心治理下,天下戶口由最初的二百萬增到三百萬。劉晏任職既久,勢壓宰相,屢遭忌怨。當初劉晏為吏部尚書時,楊炎為吏部侍郎。倆人不很和睦。宰相元載獲罪時,由劉晏審理,而楊炎連坐遭貶。德宗朝,楊炎為宰相,必懷宿怨,要為元載報仇,誣陷劉晏當初與宦官合謀對德宗不利,德宗便把劉晏貶為忠州刺使。楊炎不肯罷休,他把與劉晏有仇的庾準升為荊南節度使。庾準奏稱劉晏與朱泚寫信,語言怨望,陰謀作亂。楊炎證成此事。于是建中元年(780)七月,德宗下詔書賜劉晏死,時年六十五歲。后人由于他理財的功績,把他比作管仲、蕭何。但就是這樣一位人才,最后死在封建官僚內部的私人恩怨之中,實在是一件另人遺憾的事。
上一篇:“獨傳秘寶”
下一篇:“白色惡魔”使籃壇巨星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