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燾
南北朝時期北魏皇帝,著名政治謀略家。字佛貍。聰明能干,豁達大度,被授于相國加大將軍官銜,管理政事。16歲時,拓跋燾即位。429年,由于鮮卑族的一支柔然軍多次侵襲北魏領地,拓跋燾當機立斷說:“劉宋自顧不暇,北犯不可能有多大威脅。即使能來,如果不先把柔然消滅,就會腹背受敵。我已決定征伐柔然!”這次出敵不意的打擊,使柔然大敗。此后北方疆域基本安定。大夏國同拓跋部有世仇。426年,拓跋燾分兩路舉兵攻夏,他乘夏的重兵與北魏的將士在長安相持而京城統萬虛空的機會,親率三萬輕騎,小道兼程,向夏京進發。群臣勸阻,拓跋燾胸有成竹地說:“我明白用兵之道,攻城為下;不到萬不得已不采用??墒乾F在如果等準備了攻城器具,步、騎一道前往,敵人聞知,心因害怕而加固防守。若進攻而不能及時拿下,糧食吃盡,士兵疲勞,周圍又沒有可以掠取補充的,也決非上策。若率領輕騎疾速兵臨統萬,敵人原先估計有步軍,而只見我輕騎來到,必然喪失警惕,掉以輕心。再用裝扮成羸弱不堪的騎兵去引誘敵人,只要敵人能出城作戰,就一定能擒伏他們。因我們的將士遠離家鄉,退有黃河之險,可說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將士們必將勢無反顧,奮力拼搏;若攻城,那才是我們的力量所不足的。”依計而行,并趁風沙撲面,轉到敵軍兩翼,率軍奮力拼殺,不顧傷重,最后大敗夏軍。439年,拓跋燾探知北涼虛實,率軍親征,特健見北魏大軍壓境,自縛前來請罪,拓跋燾一面給他們松了綁,并授官爵,一面攻取都城姑臧,將涼州居民三萬多家,遷徒到京都平城。至此,完成北方中國統一。同時拓跋燾堅持使鮮卑族文化納入中原先進的漢文化發展的軌道,信用漢人士族崔浩,制定朝庭禮儀,頒發策詔和謀劃軍國大計。他還十分注意從敵對營壘中搜羅漢族士人,如張淵、徐辯。拓跋燾還多次下詔各州郡官員,禮賢下士,延請漢族有識之士為北魏政權服務。在他的堅持與倡導下,一大批通曉經義、文章冠世的儒林名流,紛紛來到平城。隨著北魏入主中原,統一北方,拓跋燾以他政治家的機敏,下詔司徒崔浩改定律令,多次修訂,加速北魏政權的漢化、封建化。他還興辦學校、開館授經。由于拓跋燾的顯赫功業及他在政治、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對漢化和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批評的藝術
下一篇:拿破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