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伯仁,懷遠(屬今安徽省)人。相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臂長)善騎。初從綠林劉聚,及見聚多抄掠,無遠圖,知其終將無成,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四月,乃率十余人歸附于朱元璋,請為先鋒。元璋曰:“汝特饑來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庇龃侯D首泣曰:“劉聚盜耳,無能為也。倘得效力賢者,雖死猶生?!痹霸唬骸澳芟鄰亩山?取太平后屬我,未晚也?!庇龃盒廊粡拿A?,元璋軍逼牛渚磯(采石渡口,在今當涂縣北,元兵陳于磯上),舟距岸三丈余,眾莫能登。遇春飛舸至,奮勇向前,與敵戈相接,乘勢飛身上岸,大呼沖殺,元軍披靡;諸將乘機而上,遂拔采石,進取太平(今當涂縣)。元沿江諸壘,望風歸附。授總管府都督。
時元璋將士妻子、輜重皆在和州(今和縣),而元將蠻子海牙乘機襲占采石,切斷太平與和州之路。次年正月,元璋回師擊之,令遇春多設疑兵以分敵勢。及接戰,遇春操輕舟,沖敵舟為二;繼左右縱擊,大敗海牙,盡得其舟,江路復通。
三月初一,從攻集慶(今江蘇南京市),克之,改名應天,遇春功最大。十六日,從大將軍徐達攻鎮江,克之。繼進取常州,張士誠(起義者)圍達于牛塘;達力戰不克,處境危險,遇春馳往救援,破之,進統軍大元帥。及克常州,遷中翼大元帥。
十七年(公元1357年)四月,從達攻寧國(今安徽宣城縣),身中流矢,裹傷再戰。十月,率舟師自銅陵攻池州(今貴池縣),自辰至已苦戰,破其北門,克之。繼從元璋攻取婺州(今浙江金華縣),轉攻衢州(今衢縣),以奇兵突入南門,毀其戰具,遂下,俘萬人。旋移師圍杭州,元璋戒之曰:“克敵在勇,全勝在謀。昔關羽號萬人敵,為呂蒙(東吳大將)所破,為無謀也。爾宜深戒之。”及攻杭州,數戰不利。二十年(公元1360年)三月,召還應天。
五月,友諒揚言攻安慶,遇春以為必攻池州,與徐達商議,決定伏兵于九華山下。友諒兵果至,伏兵盡起,緣山而出,循江而下,絕其歸路,大破之,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勁旅也,不殺為后患?!边_以為不可,但遇春仍坑之過半,止存三百人。元璋不滿,令悉縱余眾。
友諒憤于池州之敗,以十倍于吳(公元1356年,元璋為吳國公)之舟師,越池州東下,取太平,攻應天。吳人震動。元璋決計守城,誘敵深入,以伏兵勝之。命遇春率兵三萬,埋伏于石灰山(今江蘇南京市西之幕府山)。及友諒軍至,伏兵盡起,內外夾擊,大破之,友諒逃去。及元璋追友諒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命遇春留守。遇春用法嚴峻,軍民肅然無敢犯者。繼從取安慶,遇友諒兵巡邏,擊敗之,遂乘勝取江州,還守龍灣(在今江蘇南京市西北)。
六月,張士誠乘元璋西征陳友諒,分兵三路攻長興(屬今浙江省),遇春前往救援,殺、俘五千余人。
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七月,平章邵榮謀反事發。榮精勇善戰,與元璋同起兵濠州(今安徽鳳陽縣),與徐達、遇春同為三杰。而榮尤善戰,至是驕傲有異志,常憤憤出怨言,謀伏兵為變。事覺,元璋欲免其死,遇春直前曰:“榮等一旦忘恩義,謀為亂逆,公縱不忍殺之,遇春等義不與之俱生?!痹熬呔剖?,流涕而誅之,以是益愛重遇春。
十月,池州守將羅友貴叛,謀通張士誠,遇春破斬之。而士誠又聯合元軍攻安豐(今壽縣),遇春從元璋援之。及至,城已失;元璋令攻之,左右軍皆敗,獨遇春三戰三破之。繼從徐達圍廬州(今合肥市),城將下,友諒圍洪都(今江西南昌市),召還,參與鄱陽湖水戰。
次年七月二十日,兩軍相遇于康郎山(今稱康山,在今余干縣西北鄱陽湖中)。友諒軍船大,據上流,其鋒銳甚。遇春偕諸將大戰之,呼聲動天地,無不以一當百。友諒勇將張定邊攻元璋船,情況危急;遇春引弓射之,中定邊,元璋得脫。轉戰三日,縱火焚敵舟,湖水皆赤。友諒勢衰,食又將盡,退往南湖嘴(在今湖口縣),不敢復戰。諸將以友諒軍尚強,欲縱之去。遇春乘勝追擊,溯江而上,諸將從之。友諒窮蹙,以百艘突圍,中箭身亡,其子陳理逃往武昌。九月,從元璋征武昌,及元璋還應天,留遇春督軍困之。
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元璋即吳王位,至武昌督戰。漢(陳友諒國號)丞相張必先自岳州(今湖南岳陽市)來援陳理,軍至洪山(在今湖北武昌縣東);遇春率精兵五千前往截擊,乘其未集,擊之,擒必先。必先勇敢善戰,武昌倚之;至是城中奪氣,遂降。八月,奉命略江西未附州縣,及克吉安,遂圍贛州,受到守軍頑強抗擊,遇春乃浚壕立柵以困之。遇春好殺,吳王遣使戒之曰:“克城無多殺。茍得地,無民何益?”次年正月,城中糧盡,出降,遇春果不殺。吳王喜甚,勞之曰:“仁者之師無敵,非仁者之將不能行也。今將軍破敵不殺,是天賜將軍隆我國家。”
陳友諒既滅,吳王決定東向,消滅張士誠。十月,命遇春從徐達,率師水陸并進,先取通州(今江蘇南通市)、泰州等地,以絕士誠江北之援。遇春等先后占領泰州、通州、濠州、徐州,全淮悉定,迫使士誠局促于長江之南。
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八月,徐達為大將軍、遇春為副將軍,率兵二十萬討士誠。將發,議當先攻何地?遇春曰:“逐梟者必覆其巢,去鼠者必熏其穴。此行宜直搗平江(今蘇州市,士誠都城),破其巢穴,其余城邑,可不勞而下矣?!眳峭踉唬骸昂?今浙江吳興縣)張天麟,杭州潘原明,為士誠臂指,平江窮蹙,兩人悉力赴援,難以取勝。不若先攻湖州,使疲于奔命,羽翼既披,平江勢孤,立破矣?!庇龃邯q堅持先攻平江。吳王作色曰:“攻湖州失利,吾自任之。若先攻平江而失利,吾不汝貸也!”遇春不敢復言。吳王屏退左右,獨謂達、遇春曰:“吾欲遣熊天瑞(原為陳友諒部將)從行,俾為吾間也。天瑞之降,非其本意,心常怏怏。適來之謀,戒諸將勿令天瑞知之。”“天瑞知之,必叛從張氏以輸此言?!边M攻之計遂決。二十四日,天瑞果叛降士誠。
二十五日,吳軍進至三里橋(在今吳興縣東),天麟分兵三路來拒。吳軍亦分三路進擊之,遇春居南路。天麟南路為參政黃寶所領,遇春擊之,寶敗欲走入城,但城下吊橋已斷,不得入,遂被擒。士誠遣兵來援,屯于舊館(在湖州城東),筑五寨以自固。遇春將奇兵出其后,奮擊,破之。士誠急令右丞徐義救之。義屯軍平望(在今江蘇吳縣西南),遇春襲之,盡焚其舟船,義逃往烏鎮(在湖州東九十里)。遇春猛攻之,逐至升山(在湖州東二十一里),破其水陸寨,天麟援絕勢窮,遂降。繼參與圍平江之戰,軍于虎丘(在今吳縣西北)。士誠親帥精銳偷襲遇春,遇春破之,幾獲士誠。平江城堅,吳軍筑長圍以困之。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八日,吳軍強攻之,遇春從閶門(平江西北門)入,滅士誠。
十月,吳王以士誠既滅,欲興師北伐,遂以徐達為征討大將軍、遇春為副將軍,率師二十五萬,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吳王即皇帝位,是為明太祖,明軍大受鼓舞。二月,遇春克東昌(今山東聊城縣),會師濟南。然后溯河而上,取汴梁(今河南開封市),進取河南。三月,徐達、常遇春自虎牢關(在今滎陽縣西北汜水鎮)攻洛陽。時元軍五萬陳于洛水(今洛河)北岸,遇春單騎突入其陣,敵二十余騎挺槊刺之。遇春一箭射殺其前鋒,大呼馳入,麾下壯士從之,敵大潰。追奔五十余里,河南郡縣依次而下。
五月,至汴梁參加太祖召開之軍事會議。之后,與徐達下河北諸郡。閏七月十四日,克德州。繼與徐達攻取長蘆(今河北滄縣),直抵直沽(今天津市)。元都大震。二十五日,至河西務(在今河北武清縣東北),大敗元軍,直抵通州(今北京通縣),遂入大都。
元都既下,即與徐達往取山西。九月二十八日,下保定。繼下中山(今河北定縣)、正定。及攻太原,元將擴廓帖木兒來援。遇春言于達曰:“我騎兵雖集,步卒未至,驟與戰必多殺傷,夜劫之可得志。”達從之。及擴廓部將豁鼻馬來約降,且請為內應。于是達先遣精騎五十伏于城東,又遣十余騎潛入敵營,約期舉火鳴炮為號。至時,伏騎應之,遇春率大軍乘勢猛攻,鼓噪相接。擴廓正秉燭治軍書,倉卒不知所出,納鞋未竟,以十八騎走大同,明軍遂克太原。次年正月,攻大同,下之,山西悉定。轉攻陜西,為先鋒。下奉元路(今陜西西安市),西拔鳳翔。
三月,元將也速謀攻通州,太祖急命遇春率部北上御之。四月,遇春帥師九萬,直指會州(在今河北平泉縣西南)。先敗敵將江文清于錦州,繼敗也速于全寧(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境)。然進攻開平(今多倫縣),得將士萬人、車萬輛、馬牛五萬余,元順帝北走。
七月,還師至柳河川(在今河北赤城縣龍關鎮),暴病死,年僅四十。追封開平王。謚曰忠武。賜葬鐘山(又名紫金山,在今江蘇南京市東)。
遇春深沉勇猛,善撫士卒,摧鋒陷陣,未嘗敗北。雖不習書史,然用兵每符合兵法。自言能將十萬之眾,橫行天下,軍中因稱“常十萬”。是明開國功臣,居徐達之后,名列第二,一時名將稱“徐、?!?。太祖曰:“御軍持重有紀律,戰勝攻取,得為將之體者,莫如大將軍達;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遇春,然身為大將好與小校角,甚非所望也?!痹诒狈ブ校朔延螺p敵、不善謀略、濫殺之缺點,終成為一名智勇雙全之將帥。他不爭權,不爭功,數從征伐,聽命于徐達,言行謹慎。
上一篇:《常遇春》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廉頗》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