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楊”與臺閣體
明朝永樂、弘治前后,楊士奇、楊榮、楊溥都曾以大學士輔政,有太平宰相之稱,時稱“三楊”。他們以臺閣重臣的身分領導詩壇,所以人們就把他們所倡導的詩風文風稱為“臺閣體”。不過人們提到臺閣體時,主要還是指其詩歌。
那么以三楊為代表的臺閣體詩歌究竟是什么樣子呢?從內容上講,這些詩歌都是些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作品,內容十分單薄。從形式上看,臺閣體詩歌講究雍容典雅、密麗工巧,注重詞氣安閑、首尾停穩(wěn),追求一種太平宰相風度。由于一味追求形式,同時又缺少生活,就使得他們的詩歌平庸乏味,陳陳相因,缺乏生氣,沒有個性。他們的詩歌主要是為應制、頌圣、應酬、題贈而寫作的,出現這種情況也就不奇怪了。由此可見,臺閣體詩歌實在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文學作品。三楊頂多能算是作坊的工匠、而算不上藝術家。
既然如此,臺閣體何以在明初詩壇風行一時呢?這其實是一個“愛屋及烏”的問題。當時三楊占據要位,以太平宰相的身分涉足詩壇,他們有許多追隨者就不足無奇了。一般追求利祿的文人在未中進士之前醉心于八股文,得官以后又埋頭在三楊的詩中,把臺閣體當作進一步升遷的敲門磚。他們紛紛仿效臺閣體,就這樣逢迎應酬而成為風氣,在官僚士大夫階層中流行開來,造成形式主義痹弱文風壟斷明初詩壇的局面,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這種情況持續(xù)了一百余年(1403—1505),直到后來前后七子以“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相號召,才基本上消除了臺閣體的惡劣影響,卻偏偏又陷入擬古的泥潭不能自拔。這已經是后話了。
三楊因為他們的政治地位,影響并導致了一個時期的形式主義文風,阻礙了文學的進步;韓愈、柳宗元以及后來的歐陽修,也憑借政治地位使古文運動和詩文革新運動得以順利進行,并獲得很大的成功,這又順應了文學發(fā)展的潮流。由此可見,占據高位的文學家們對文學的影響實在相當大,他們走錯了路,將引導文學走一段令人遺憾的彎路。
上一篇:“三家村反黨集團”冤案
下一篇:“三缺一”與少年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