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生平簡介,羅蘭歷史評價,羅蘭怎么死的?
羅曼·羅蘭(RomenRolland,1866——1944),法國著名作家、學者、社會活動家。
由于崇高的道德品質,進步的政治傾向和卓越的文學成就,羅曼·羅蘭是二十世紀法國知識界文化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羅曼·羅蘭畢生事業(yè)主要有文學創(chuàng)作;音樂史與音樂評論;傾向進步的政治立場與有關的政論集;以及晚年參加反法西斯的群眾性斗爭,這幾個方面。
1866年1月,羅曼·羅蘭出生在法國中部高原一個只有五千多居民的小縣城克拉木西。他父親是公證人,祖上有幾輩都從事這個職業(yè)。從經濟生活來看,羅蘭的家庭屬于中產階級下層。家中稍有產業(yè),但是夠不上富裕。公證人的職務在這個比較窮的地方也不可能有優(yōu)厚的收入。羅曼·羅蘭的父親信仰新教,政治態(tài)度是共和派。和他父親或祖父同輩的家族成員之中,有人直接參加過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對于一個窮鄉(xiāng)僻壤的家庭來說,在文化方面也相當開通。在他家老屋的閣樓上,蓋著厚厚的灰塵的廢舊什物堆中,童年的羅曼·羅蘭曾發(fā)現(xiàn)一部莎士比亞戲曲集的法文譯本。這是他父親年輕時從巴黎帶回家的。
羅曼·羅蘭的母親虔信天主教,同時熱愛音樂。她用這兩種激情培養(yǎng)幼年的兒子,使他終身受宗教信仰與音樂愛好的影響。
1880年,十四歲的羅曼·羅蘭和故鄉(xiāng)告別,隨著父母遷居巴黎。父親把祖祖輩輩在克拉木西居住的老家底全部作價出售,決定從此不回家鄉(xiāng)。父親在巴黎一家小銀行里找到一個職位,以微薄的工資維持家計。羅曼·羅蘭進入圣路易中學重點攻讀數(shù)理,準備投考有名的巴黎工藝學院。不久后,孩子發(fā)現(xiàn)數(shù)理學科和他自己的興趣不合,于是改入以文科課程著稱的路易大帝中學攻讀,準備投考高等師范學院。1886年,他考入高師,選習歷史系。1889年畢業(yè)。在高師時,他已下定決心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有“不創(chuàng)作,毋寧死”的誓言。在那些年月里,十九世紀的俄國文學大量地被翻譯介紹到法國來。羅曼·羅蘭特別贊賞托爾斯泰的作品。《戰(zhàn)爭與和平》使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決心以《戰(zhàn)爭與和平》為借鑒,寫一部用法國宗教戰(zhàn)爭(1562——1598)史料為題材的歷史小說。這個計劃始終沒有實現(xiàn)。
高師畢業(yè)之后,緊接著他通過了中學教師就業(yè)選拔考試,取得了在公立中學校講授歷史課程,以及老年享受退休待遇的資格,也就是說,終身衣食有了保障。羅曼·羅蘭實現(xiàn)了父母對他的期望,但他并不因此而心滿意足。他不喜歡教書這門職業(yè),恨不得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文藝創(chuàng)作上,可是首先得解決衣食問題,必須先找一個可以不教書的職務。于是1889—1891他到羅馬的法國考古學校當了兩年研究生。
在意大利的兩年生活給羅曼·羅蘭留下終生難忘的愉快記憶。地中海海濱風光明媚,氣候和煦,對于他的慢性支氣管炎的病弱身體是極好療養(yǎng)環(huán)境。他在羅馬結識了一位自稱“理想主義”者的老年德國女作家瑪爾維達·封·梅森堡。她很賞識羅曼·羅蘭的才能,羅曼·羅蘭也把她當作知己。兩人間締結了深厚的友誼。
羅曼·羅蘭在羅馬當研究生的兩年中,工作不算繁重,因而有相當充分的時間游覽意大利的名勝古跡。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遺留下來的藝術文物,極大地豐富了他的文化素養(yǎng),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情思。他在羅馬起草了以意大利文藝復興史實為題材的劇本《奧西諾》。尤其重要的是他那時開始構思《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長篇巨著。
1891年7月底,羅曼·羅蘭回到巴黎。為了再一次拖延教書的工作,他向教育部請了一年病假。1892年,他和名教授勃雷亞爾的女兒格洛蒂爾德結婚。勃雷亞爾是當時著名的語言學教授。他向羅蘭提出的條件是:結婚后立即準備博士論文,爭取當大學教授。羅曼·羅蘭結婚后偕夫人再次去羅馬,搜集寫博士論文的材料。論文的題目也是他岳父建議的:《意大利歌劇的起源》。1893年他回到巴黎,埋頭寫論文。1895年他的博士論文正式通過,獲得博士學位,被任命為高等師范學院藝術史教授。教課之暇,羅曼·羅蘭專心寫劇本。他一生寫過二十多個劇本,其中十二個留傳到今天。寫劇本是他創(chuàng)作生涯第一階段的主要內容。他在戲劇方面沒有很大的成就。他的劇本發(fā)表過的不多,上演的更少。由于獨白與對話太多,動作較少,所以舞臺效果不佳。
1901年,他的妻子和他離婚。兩人共同生活八、九年之后,終于維持不下去了。主要原因在于兩人對生活的要求和愿望不同。格洛蒂爾德出身“上流社會”(資產階級上層),迫切盼望羅蘭成為名流,成為“上流社會”的一員,而羅蘭對文學創(chuàng)作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作家的天職在于把內心蘊蓄的激情如實地表達出來,作家應當覺得心中有非表達不可的情思,才提筆抒述,決不為了名利而作違心之談。作為作家,他唯一的安慰是自己心中有真理,心中有光明,心中有人民。
羅曼·羅蘭和格洛蒂爾德離婚,實質是和“上流社會”“離婚”。他本來是中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者,和大資產階級的所謂“上流社會”格格不入。離婚之后的羅蘭,從此不再登“上流社會”之門。他租了一套狹小簡陋的房間,過著清苦寂寞的生活,除教書之外,深居簡出,埋頭創(chuàng)作。1903年,他發(fā)表了一本薄薄的小書《貝多芬傳》,使他一舉成名。在這本書中,他灌注了自己的真實感情,他抒寫一位天才的音樂家,為了完成自己的藝術使命,終生和世俗進行不妥協(xié)的斗爭的事跡。就在1903年,羅曼·羅蘭寫完《約翰·克利斯朵夫》的頭兩卷:《黎明》和《清晨》,1904年出版。從此,他每年至少寫一卷,一直到1912年,他完成這部共分十卷的巨型小說,使他成為名震國際的當代世界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到此,羅曼·羅蘭完成了他第一階段的創(chuàng)作計劃。雖然在1913年他還寫了一本描寫他故鄉(xiāng)農民樂天性格的小說《哥拉·布勒尼翁》,在大戰(zhàn)期間他寫了兩種反戰(zhàn)小說:一個中篇《比埃和呂絲》,一部長篇《格萊昂波》,都不是他的最重要的作品,而且當時都無法出版,到1919和1920年才陸續(xù)出版。
第一次大戰(zhàn)期間羅曼·羅蘭的主要行動是發(fā)表一系列的政論,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反對戰(zhàn)爭。這些論文后來收在兩個政論集中,《超乎混戰(zhàn)之上》(1915)以及《先驅者們》(1919)。1914年9月15日,《超乎混戰(zhàn)之上》這篇反戰(zhàn)的政論發(fā)表于《日內瓦日報》之后,引起法國國內輿論強烈反對。受當時政府的民族沙文主義和黷武主義宣傳所蒙蔽的輿論,把羅曼·羅蘭的和平主義說成為德國效勞的賣國言論,目的在于渙散法國人民的斗志,解除法國人的思想武裝。不明真相的群眾指斥羅曼·羅蘭為“間諜”,“叛徒”,要求瑞士政府引渡羅蘭,以便處以死刑。羅蘭每天收到大批恐嚇信,有的信封中附有小包毒藥或手槍子彈,強迫羅蘭自殺“以謝國人”。當時羅曼·羅蘭精神十分不安,十分痛苦,往往徹夜不眠。倒不是他擔心自身的安全,他早已下定決心,為了真理,為了正義與公道,他不惜一死。他所痛苦的是眼看他作為作家,作為“思想工作者”①一貫宣揚和維護的“自由、平等、博愛”等傳統(tǒng)觀念,道德價值,在舉世若狂的戰(zhàn)爭歇斯底里高潮中,全成了空談,成了謊言。歐洲文明喪失了精神支柱,人類文明也沒有前途,人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大戰(zhàn)的殘酷事實深刻地教育了到那時為止主要是個書生的羅曼·羅蘭,使他認識到,作為一個作家,完全不問世事,不問政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應該的。他有一句名言:“你不問政治,政治會來敲你的門”。他認識到,并不是傳統(tǒng)的道德觀點是空談,是謊言,而是“現(xiàn)代社會生活”使這些觀點成為空談與謊言;爆發(fā)這樣慘烈的大戰(zhàn),使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極大的損失,并非道德淪亡的直接后果,而是有那么一些人,興風作浪,發(fā)動戰(zhàn)爭,并且設法使戰(zhàn)爭無限延長,為了從中撈取物質利益,大發(fā)橫財。他在日記上鄭重記下在報上看到的消息:當時的協(xié)約國的某些成員,主要是美國的資本家,在大戰(zhàn)將要爆發(fā)時和爆發(fā)之后,還不斷地以高價向德奧等發(fā)動大戰(zhàn)的國家出賣戰(zhàn)備物資,包括制造大炮的鋼材。他明白了,資本家的祖國是金錢,他們和人民大眾沒有共同利益。
第一次大戰(zhàn)前后的羅曼·羅蘭幾乎判若兩人,尤其是受到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震動以后。羅曼·羅蘭滿懷熱情歡呼十月革命的勝利,他一再公開表態(tài),要堅決站在“勞動共和國”一邊。他把年輕的蘇聯(lián)稱為全世界勞動大眾的祖國,人類前途的曙光。他同當時法國以及西方報刊上誹謗和攻擊蘇聯(lián)的言論展開不妥協(xié)的論爭。1927年9月2日,蘇維埃政府文教人民委員盧那察爾斯基給羅曼·羅蘭寫信,以布爾什維克黨的名義,約請羅蘭為莫斯科新創(chuàng)刊的《革命文化》雜志撰稿。盧那察爾斯基在信中說明,羅曼·羅蘭無論寄什么稿子去都將予以發(fā)表:“即使你的原則并不符合我們的看法……你給《自由人》①的答復,使我們一下子就察覺,你的客觀的明智,比那些有時自稱為我們的朋友的許多知識者的猶豫不決,不知高明多少。這并不是說,你在那封信中所寫的一切我們完全同意,然而你的莊嚴的政治聲調是正確的,精神姿態(tài)是崇高的。”同年9月13日,羅曼·羅蘭在答復盧那察爾斯基的信上說:“我不諱言我和俄國革命之間的一切距離……然而我曾經是最早承認它的偉大和它的歷史必要性的人之一。我始終這樣承認,而且相信它是人類社會的強有力的先鋒”。1934年羅曼·羅蘭在追述七年前的舊事時,這樣宣稱:“從那時起,我始終是蘇聯(lián)的同路人,始終戰(zhàn)斗在她身旁”。
蘇聯(lián)友人給羅曼·羅蘭寫信稱他為“革命的同路人”,羅曼·羅蘭欣然接受了這個稱號。從1927年以來,羅曼·羅蘭始終如一地用具體行動發(fā)揮他的革命同路人的作用。早在1926年,他就和法國進步作家巴比塞合作,組織了國際反法西斯委員會。1927年2月,在巴黎召開第一次反法西斯群眾大會,名譽主席有三位,即羅曼·羅蘭、巴比塞、愛因斯坦,1927年,一個流亡在國外的意大利反法西斯組織企圖發(fā)起一種“第三運動”,既反對法西斯,又反對共產黨。這個組織寫信給羅曼·羅蘭,爭取他參加“第三運動”。羅曼·羅蘭斷然拒絕。他義正詞嚴地回信說:“雖然我不是共產黨員……我理解共產黨是一股新的力量,是最強有力的反法西斯戰(zhàn)斗隊。意大利反法西斯力量不爭取共產黨的支持,我覺得十分遺憾。”
1933年,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法西斯攫奪了德國政權,歐洲的天空陰云密布,戰(zhàn)爭的危機一天比一天嚴重。羅曼·羅蘭奮不顧身,投入反對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的斗爭,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從頭幾天開始,就和共產黨友人們并肩作戰(zhàn),用筆桿子同納粹進行激烈的斗爭。1933年我的大部分時間全用在這場斗爭中。”可是狡猾的納粹黨還想收買羅曼·羅蘭,以便利用他在西方知識界的威望,為納粹做宣傳。1933年4月19日,德國駐日內瓦領事通知羅曼·羅蘭,興登堡總統(tǒng)決定給羅曼·羅蘭歌德勛章,以表彰他“在藝術和科學方面的成就”。羅曼·羅蘭斷然拒絕勛章,并回信指斥納粹政府的所作所為是“對人類犯罪”。
1937年羅曼·羅蘭決定離開居住了二十多年的瑞士,回到他的祖國去養(yǎng)老。他在故鄉(xiāng)克拉木西附近的小鎮(zhèn)衛(wèi)石壘,購置了一所小小的別墅。1940年他在衛(wèi)石壘安家落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武裝占領法國,衛(wèi)石壘也駐有小隊德軍。風燭殘年的羅曼·羅蘭始終沒有離開家鄉(xiāng)。老人不顧占領者在他住宅四周的窺探與監(jiān)視,堅持工作,除了整理舊稿之外,還寫了一部篇幅很大的回憶錄:《貝濟傳》。1944年10月社會主義革命紀念日,羅曼·羅蘭懷著對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的蘇聯(lián)人民的崇敬心情,不顧自己衰老病殘,勉力乘火車回到光復不久的巴黎,親自參加蘇聯(lián)大使館舉行的紀念十月革命和慶祝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的盛會。這是他畢生最后一次政治性的活動。兩個多月以后,1944年12月30日,一代文學大師和思想大師的羅曼·羅蘭,溘然長逝于他的衛(wèi)石壘住宅。
羅曼·羅蘭的一生,是為真理與正義不懈地斗爭的一生。他說:“一切受苦受難的人構成我的祖國,一切使別人受苦的人是我的敵人。”這種精神貫徹在他文學事業(yè)中,也貫徹在他的社會活動中。
在文學方面,主要的代表作除了上邊提到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外,還有一部他晚年寫作的多卷本長篇小說《母與子》(即《欣悅的靈魂》)這部小說的中心人物瑪克和作者自己一樣,是不顧個人安危,全力以赴,參加當時反法西斯群眾斗爭的資產階級開明的知識分子。羅曼·羅蘭的政論集除了上述的《超乎混戰(zhàn)之上》和《先驅者們》(這兩部集子后來在1931年合訂再版,總標題《自由精神》),還有1935年出版的《戰(zhàn)斗十五年》和《以革命爭取和平》。
羅曼·羅蘭其它方面的著作,本文限于篇幅,從略。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fā)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813.html
上一篇:緬王曼同生平簡介,緬王曼同歷史評價,緬王曼同怎么死的?
下一篇:羅得斯生平簡介,羅得斯歷史評價,羅得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