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李鴻章》人物故事小傳
李鴻章(公元1823—1901年)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助侍郎呂賢基在籍辦團練對抗太平軍。八年,入曾國藩幕,襄辦營務。十一年,編練淮軍。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率淮軍抵上海,合英法軍與太平軍戰,任江蘇巡撫,四年,署兩江總督。五年,繼國藩為欽差大臣。六年,授湖廣總督,擊敗捻軍,加太子太保。后任直隸總督兼北海通商事務大臣,曾倡辦洋務,以圖自強。二十二年,擅訂《中俄密約》,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華,為欽差大臣,簽訂《辛丑條約》。
〔正史〕
李鴻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父文安,刑部郎中。其先本許姓。鴻章,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從曾國藩游,講求經世之學。
國家舊制,相權在樞府。鴻章與國藩為相,皆總督兼官,非真相。然中外系望,聲出政府上,政府亦倚以為重。其所經畫,皆防海交鄰大計。思以西國新法導中國以求自強,先急兵備,尤加意育才。初,與國藩合疏選幼童送往美國就學,歲百二十人。期以二十年學成歲歸為國效用,乃未及終學而中輟。鴻章爭之不能得,隨分遣生徒至英、德、法諸國留學。及建海軍,將校盡取才諸生中。初在上海奏設外國學館,及蒞天津,奏設武備海陸軍,又各立學堂,是為中國講求兵學之始。嘗議制造輪船,疏言:“西人專恃其炮輪之精利,橫行中土。于此而曰攘夷,固虛妄之論。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無具而能保守之也。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學①,茍安目前,遂有停止輪船之議。臣愚以為國家諸費皆可省,惟養兵設防、練習槍炮、制造兵輪之費萬不可省。求省費則必屏除一切,國無與立,終無自強之一日矣。”
光緒元年,臺灣事變,王大臣奏籌善后海防六策。鴻章議曰:“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事,主客之形,皆適相埒②,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往來自如。陽托和好,陰懷吞噬,一國生事,諸國搆煽③,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輪船電報,瞬息千里,軍火機器,工力百倍,又為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而環顧當世,餉力人才,實有未逮④,雖欲振奮而莫由。《易》曰:‘窮則變,變則通。’蓋不變通,則戰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近時拘謹之儒,多以交涉洋務為恥,巧者又以引避自便。若非朝廷力開風氣,破拘攣之故習,求制勝之實際,天下危局,終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于今日者。以中國之大,而無自強自立之時,非惟可憂,抑亦可恥。”
鴻章持國事,力排眾議。在畿疆三十年,晏然無事。獨究討外國政學、法制、兵備、財用、工商、藝業。聞歐美出一新器,必百方營購以備不虞。嘗設廣方言館、機器制造局、輪船招商局:開磁州、開平煤鐵礦、漠河金礦;廣建鐵路、電線及織布局、醫學堂;購鐵甲兵艦;筑大沽、旅順、威海船塢臺壘;遴武弁⑤送德國學水陸軍械技藝;籌通商日本,派員往駐;創設公司船赴英貿易。凡所營造,皆前此所未有也。初,鴻章辦海防,政府歲給四百萬。其后不能照撥,而戶部又奏立限制,不令購船械。鴻章雖屢言,而事權不屬,蓋終不能竟闕功焉。
三年,晉、豫旱災,鴻章力籌賑濟。時直隸亦患水,永定河居五大河之一,累年漫決,害尤甚。鴻章修復金門閘及南、上、北三灰壩。盧溝橋以下二百余里,改河筑堤,緩其溜勢。別浚大清河、滹沱河、北運河、減河,以資宣泄,自是水患稍紓⑥。
五年,命題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后神主⑦,賞加太子太傅銜。六年,巴西通商,以全權大臣定約。八年,丁母憂,諭俟百日后以大學士署理直隸總督,鴻章累辭,始開缺,仍駐天津督練各軍,并署通商大臣。朝鮮內亂,鴻章時在籍,趣赴天津,代督張樹聲飭提督吳長慶率淮軍定其亂,鴻章策定朝鮮善后事宜。九年,復命署總督,累乞終制,不允
十年,法越搆兵,云貴總督岑毓英督師援越。法乃自請講解,鴻章與法總兵福祿諾議訂條款、既竣,而法人伺隙陷越諒山,薄鎮南關、兵艦馳人南洋,分擾閩、浙、臺灣,邊事大棘。北洋口岸,南始煙臺,北迄山海關,延袤幾三千里,而旅順口實為首沖,乃檄提督宋慶、水師統領提督丁汝昌守旅順,副將羅榮光守大沽,提督唐仁廉守北塘,提督曹克忠、總兵葉志超守山海關內外,總兵全祖凱守煙臺,首尾聯絡,海疆屹然。十一年,法大敗于諒山。計窮,復尋成。授全權大臣,與法使巴德納增減前約。事平,下部議敘。是年朝鮮亂黨入王宮,戕執政大臣六人。提督吳兆有以兵入護,誅亂黨,傷及日本兵。日人要索議統將罪,鴻章嚴拒之,而允以撤兵寢其事。九月,命會同醇親王辦理海軍。
十二年,以全權大臣定《法國通商滇粵邊界章程》。十三年,會訂《葡萄牙通商約》。十四年,海軍成船二十八,檄飭海軍提督丁汝昌統率全隊,周歷南北印度各海面,習風濤,練陣技,歲率為常。十五年,太后歸政,賞用紫韁。十七年,平熱河教匪,議敘。十九年正月,鴻章年七十,兩宮賜“壽”。二十年,賞戴三眼花翎,而日朝變起。
初,鴻章籌海防十余年,練軍簡器,外人震其名,謂非用師逾十萬,不能攻旅順,取天津、威海。故俄、法之警,皆知有備而退。至是,中興諸臣及湘淮軍名將皆老死,鮮有存者。鴻章深知將士多不可恃,器械缺乏不應用,方設謀解紛難,而國人以為北洋海軍信可恃,爭起言戰,廷議遂銳意用兵。初敗于牙山,繼敗于平壤,日本乘勝內侵,連陷九連、鳳凰諸城,大連、旅順相繼失。復據威海衛、劉公島,奪我兵艦,海軍覆喪殆盡。于是議者交咎鴻章,褫其職,以王文韶代督直隸,命鴻章往日本議和。二十一年二月,抵馬關,與日本全權大臣伊藤博文、陸奧宗光議,多要挾。鴻章遇刺傷面,創甚⑧,而言論自若,氣不少衰。日皇遣使慰問謝罪,卒以此結約解兵。會訂條款十二,割臺灣畀之,日本悉交還侵地。七月,回京,入閣辦事。
十二月,俄皇加冕,充專使致賀,兼騁德、法、英、美諸國。二十二年正月,陛辭,上念垂老遠行,命其子經方、經述侍行。外人夙仰鴻章威望,所至禮遇逾等,至稱為東方畢士馬克。與俄議新約,由俄使經總署訂定,世傳《中俄密約》。七閱月,回京復命。兩宮召見,慰勞有加,命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二十三年,充武英殿總裁。 二十四年,命往山東查勘黃河工程。疏稱遷民筑堤,成工匪易,惟擇要加修兩岸堤埝,疏通海口尾閭,為救急治標之策。下其奏,核議施行。
十月,出督兩廣。二十六年,賞用方龍補服。拳匪肇亂,八國聯軍入京,兩宮西狩。詔鴻章入朝,充議和全權大臣,兼督直隸,有“此行為安危存亡所系,勉為其難”之語。鴻章聞警兼程進,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⑨入京,左右前后皆敵軍,日與其使臣將帥爭盟約,卒定和約十二款。二十七年七月,講成,相率退軍。
大亂之后,公私蕩然。鴻章奏陳善后諸務,開市肆,通有無,施粥散米,中外貼然。并奉詔行新政,設政務處,充督辦大臣,旋署總理外務部事。積勞嘔血薨,年七十有九。事聞,兩宮震悼,賜祭葬,贈太傅,晉封一等候,謚文忠。入祀賢良祠,安徽、浙江、江蘇、上海、江寧、天津各建祠以祀,并命于京師特建專祠。漢臣祀京師,蓋異數也。
鴻章長軀疏髯,性恢廓,處榮悴顯晦及事之成敗,不易常度,時以詼笑解紛難。尤善外交,陰陽開闔,風采凜然。外國與共事者,皆一時偉人。及八國定盟,其使臣大將多后進,視鴻章皆丈人行也,故兵雖勝,未敢輕中國。聞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約不敢渝。”其任事持大體,不為小廉典謹。自壯至老,未嘗一日言退,嘗以曾國藩晚年求退為無益之請,受國大任,死而后已。馬關定約還,論者未已,或勸之歸。鴻章則言:“于國實有不能恝然之誼
,今事敗求退,更誰賴乎?”其忠勤皆類此。居恒好整以暇,案上置宋拓《蘭亭》,曰臨摹百字,飲食起居皆有恒晷。長于奏牘,時以曾、李并稱云。
《清史稿》卷四一一
〔注 釋〕
①囿于章句之學:局限于傳統的經學。②相埒:相當。③搆煽:起哄,響應。④未逮:不如,不及。⑤遴武弁:選擇軍事人才。⑥稍紓:稍平息。⑦神主:死者的牌位。⑧創甚:傷勢沉重。⑨孑身:只身,一個人。⑩恢廓:恢諧大度。(11)恝然之誼:恝(jia)然,即不經心,無動于衷。恝然之誼即關系一般。
〔相關史料〕
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正月,帝俄皇帝尼古拉將行加冕典禮,清廷命李鴻章為頭等欽差大臣赴莫斯科祝賀,并歷聘歐美各國以修好。……李鴻章乘法郵船,到達俄國海岸,俄皇遣大臣到碼頭檢閱,鼓樂相迎。李達彼得堡,俄皇又派大臣到郊外迎接。李鴻章參見俄皇、俄后于柴斯西姆宮,俄皇優禮畢至。李鴻章到莫斯科住俄商巴勞甫家中,此人曾在中國經商,俄皇命他款待李鴻章。李鴻章在紅村行宮行聘賀禮后,俄皇在列山得達故宮設宴招待。俄國涅司涅瑙弗孤盧市開集典禮,邀李鴻章參加,此集每年舉行一次。李鴻章此次訪俄,達兩個月之久,與俄皇尼古拉交談事極機密,中俄密約即在該時議定。后來李鴻章之子(李)經邁曾在國外報章上發表該約內容數則。現經邁去世已久,已無人憶及該約之詳細內容矣。俄皇尼古拉贈李鴻章寶星一枚,寶星上滿鑲以鉆石,大者三百四十七顆,小者數十顆,附寶星執照一紙,譯文為“大俄國大皇帝兼波蘭芬蘭等處王爵全俄地方自專尼古拉第二為發給執照事,茲大清大皇帝特簡大學士一等伯李鴻章為頭等專使,朕特沛殊恩,賞給本國鉆石寶星名阿列克三得爾聶甫斯奇以便佩帶,用示優異。俄皇室,俄皇親筆簽名。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公元1896年5月22日。莫斯科首都,總理寶星處大臣倭蘭策甫達什闊甫簽名。”
李家琛《李鴻章事跡數則》
方日本交涉初起,鴻章力主和議,謀撤牙山兵,未果。其后袁世凱葉志超請濟師又不報,至是海陸軍皆失利。廷議以鴻章未能迅赴戎機,致日久無功,詔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
民國·印鸞章《清鑒》
(清光緒十三年,李鴻章為黑龍江金礦事上奏)奏稱光緒十三年春,鴻章派道員李金鏞帶同員司由墨爾根入山勘道,度地興工,締造經營(金礦)。時歷二載,規模始具,開廠后招回流民數千,募練護礦防勇一營,并于漠河口各處建造房屋,廣集商販,沿江曠之地,設法墾種,屯牧并興,以絕域窮荒人跡罕到之地,兵民輻輳,商賈繁興,屹然為邊陲重鎮。十六年(1890年)秋,李金鏞病故,后派袁大化接辦,力持危局,規劃井然,三年以來,先后出金砂六萬二千余兩。除陸續歸還借款,分給商股官利外,所有勇夫餉械糧運及各局經費,均由該廠籌給,不費公家之款,并提存余利,解充黑龍江軍餉,以伸報效,實屬辦理得法,成效昭彰。況該廠未經開辦以前,俄人越界私采,出入自由,該處距將軍都統所駐,均極窎遠,防范雖周,時虞侵占。今自開礦以來,上至奇乾河,下至愛琿,沿江兩千余里,員弁丁夫,往來不絕,所募護礦營勇,訓練精強,沿邊卡倫,聲勢聯絡,與黑龍江北岸俄城,隱然對抗。外以折強鄰窺伺之漸,內以立百年富庶之基,其有益于國計民生,殊非淺鮮。在事文武員弁及司事人等,應請從優獎敘,以示鼓勵,詔從其請。
民國·印鸞章《清鑒》
(清光緒十九年,李鴻章上奏)略謂:臣于光緒八年(1882),因華商稟請分招商股,在上海設立機器織布局,以華棉紡織洋布,酌輕成本抵敵洋產,上年復派紳商添籌資本建廠開機,每日夜已能出布六百匹,銷路頗暢,正擬推廣紡紗,漸收利益。乃據江海關道稟報九月初十日,該局清花廠起火,適值狂風,旋救不及,廠貨被災。當經派員會查,所剩基地局房。估價攤派,惟查洋貨進口,以洋布洋紗為大宗。光緒十八年(1892),洋布進口值銀三千一百余萬兩,洋棉紗進口,值銀二千一百余萬兩;中國出口絲茶價值不能相抵。布縷為民間日用所需,機器所紡織者輕軟勻凈,價值尤廉,故遠近爭購。豈知多銷一分洋貨,即少用一份土產,是以因勢利導,不得不用機器仿造,必使所仿(紡)之紗,與洋紗同,所織之布,與洋布同,庶幾華棉有銷路,華工有生機,華商亦沾余利。此事斷難中止,亦難緩圖,應仍在上海另設機器紡織總局,籌集款項,官督商辦,以為提倡,并厘訂章程,號召華商多設分廠,以資推廣,方可以土產敵洋貨,力保中國商民自有之權利。謀始圖成,得人尤難。查津海關道盛宣懷,歷辦輪船招商局及各省電報局,著有成效,于商務洋務,尚肯苦志研求,擬派令赴滬,會同江海關道聶緝榘,為前局妥為結束,截清界限,分籌資本,一面規復舊局,一面設方擴充。俟該道等籌辦稍有頭緒,隨即續奏。
民國·印鸞章《清鑒
該督(李鴻章)身膺疆寄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李鴻章利用洋兵與太平軍作戰,屢獲大勝,鞏固了淞護防務,清廷優詔李鴻章任江蘇巡撫。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李鴻章軍隊先后解常熟之圍,收復太倉,攻克昆山新陽,繼而包圍了蘇州城。蘇州城內太平軍譚紹光等八王見李兵勢銳不可當,通過洋人戈登的保證與李鴻章議降,主要條件為:一、保證原來軍隊編制不變,有愿退伍者聽之。二、一概不剃頭。三、交出蘇州半城。李鴻章對這樣有條件的投降,頗有顧慮,認為八王手下軍隊很多,不好駕馭,又恐怕是詐降。程學啟極力主張將計就計,假作受降,暗設埋伏,殺了八王,斬草除根。李鴻章也就同意。二人密謀已定,就在蘇州城外李鴻章的軍營中設宴邀請八王受降。八王到后,宴席之間,外面飛馬報道,叫李鴻章前去接旨。就在李鴻章離開不久,程學啟一聲暗號,八王就被暗伏的刀斧手砍死。
李家琛《李鴻章事跡數則》
在莫斯科的亞洲代表中,有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這就是由一支豪華的侍從隊伍陪同前來參加尼古拉二世加冕大典的北京的全權特使李鴻章。根據維特的評價,他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當時位居中國的最高職務”。李鴻章旁若無人,厚顏無恥地用嘲笑的口吻把“賀登卡慘劇”稱為區區小事,不僅不值得憐惜,而且根本用不著介意。這位中國的大臣勸馮·德·帕連和其他朝臣對這樁造成大量死亡的慘劇“放寬心些”。朝臣們頗感興趣地聽著這位謀士援引“中華帝國”實踐中的奇特事例來佐證他的教海。維特敘述道:“李鴻章及其隨從一行驅車抵達……他走進小亭,當我迎上去時,他通過翻譯官問我:‘聽說發生了一起大慘禍,有兩千人左右傷亡,此事可真?’我不樂意地回答道,是,實有其事,發生了這樣不幸的事情。李鴻章對此向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難道要將這不幸的事件的全部經過情形詳細稟報皇上嗎?’我說,已經稟報了。李鴻章搖搖頭對我說:‘嘿,你們這里的官員太沒有經驗了。記得我當直隸總督的時候,我統轄的省份發生一次鼠疫,死了好幾萬人。我經常呈奏皇上,我們一切都順遂……當他問我有沒有發生什么瘟疫疾病時,我回報說,沒有任何瘟疫,老百姓都安居樂業。’然后,李鴻章像是總結似的說:‘皇帝嘛就是皇帝。干嗎他一定要知道,我干嗎要用他帝國死去好幾萬人的消息去給他添煩惱呢?’”
〔蘇〕卡斯維諾夫《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評傳》
竊維統兵大員,貴有謀,貴有識,尤貴有氣。氣盛則精神周到,悉合機宜,氣衰則一味因循,茍幸無事。李鴻章前辦發捻,威名非不振,智略非不優,其功績昭昭在人耳目。此次倭人肇釁,特癬疥之疾耳。乃竟手足無措,布置乖方,始則觀望遲回,不速派重兵扎住朝鮮要隘,繼則茍且敷衍,不多籌軍火接濟前敵行營。而所派將領又復任用非人,丁汝昌畏避不前,衛汝貴不戰自潰,方伯謙臨陣退縮,孫顯寅率營先逃。兩月以來,貽誤竟至于此極!此無他,年老昏庸,志衰意亂,以一人而綜北洋兼海軍,實非思慮所能貫注也。議者或以其威望素著,有系觀聽,并以其統帥淮軍歷時已久,一旦遽易生手,誠恐別生事端。然李鴻章在當時雖能用淮軍以平發捻③,而在今日必不能用淮軍以制倭人。況年逾七十,縱有一息尚存之志,難保其百年不盡之身。
《中日戰爭》(一)
(沈瑜慶)光緒十五年己丑大病幾殆,歷三月始愈。次年庚寅,決意南歸,以年家子①謁直隸總督李鴻章于天津,鴻章為作書薦之于兩江總督曾國荃(沅浦),書云:“刑部主事沈瑜慶,文肅第四子,會試報罷,南歸過津來見。少年明干,才器頗佳,詢悉景況甚艱,不能久居京秩。以南洋去家較近,差使尚多,將謁崇階,乞備驅策,以資歷練,且藉薪水以為家計。竊意水師學堂,創造方新,當有用人之處,自文肅首開閩廠,今已三世,從事船政,規模得失,聞見能詳,若使備員其間,可收督察之效,否則上海機器局派以會辦,藉資練習,悉出栽培之厚。惟其門內食指繁多,必月得百金,乃資生活,尚冀優給薪俸,實感逾格之施④。文肅歿無幾時,其子弟已不能家食。然皆器識通敏,謹守家法,秀孝相繼,振興可期,猶嘆廉吏之可為。兩江聲跡未遙,今為其子謀位置,似尚人情所共服。我公篤念故舊,知必樂為甄植⑤。鴻章與文肅交好逾四十年,視其子弟,不同恒泛,故不覺其言之諄懇也。”此一八行書,語語誠款周至,非同一般酬應介紹函牘,故瑜慶持函謁曾,即奉札委為江南水師學堂會辦!其后瑜慶復改官道員,指分江蘇省試用,委辦水師學堂,歷任淮揚海兵備道,江西布政使等職,官江南甚久,皆發軔⑥于此。
沈云龍《近代史事與人物》
〔注 釋〕
①身膺疆寄:指李鴻章主管外交大權。②闟茸無賴:糊涂而不負責。③發捻:指捻軍。④逾格之施:超過規定的賞賜。⑤甄植:識拔培養。⑥發軔:軔指車輪。發軔即開始。
上一篇:《李林甫》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李林甫》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杜預》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杜預》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