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①
春江潮水連海平②,海上明月共潮生③。
滟滟隨波千萬里④,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⑤,月照花林皆似霰⑥。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⑦。誰家今夜扁舟子⑧?何處相思明月樓⑨?可憐樓上月徘徊⑩,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注釋】
①張若虛(約660—720),字不詳。據《舊唐書》賀知章傳,知其為揚州(今江蘇揚州)人,做過兗州兵曹。中宗神龍年間(705—706)與賀知章、包融、張旭等并稱為“吳中四士”,馳名京師。他們的詩才氣縱橫,情思濃郁,神采飛揚,意境清美,反映出盛唐前期的社會風貌和時代氣息。《全唐詩》中存詩二首。
②“春江”句:意思是春潮盛漲,江海不分。平:平齊,平滿。
③“海上”句:《太平御覽》卷四引《抱樸子》:“月之精生水,是以月盛而潮大。”
④滟滟:波光閃爍貌。
⑤芳甸:雜花飄香的原野。
⑥霰:雪珠。
⑦浦:江水分叉處。
⑧扁舟子:飄蕩江湖的客子。扁舟:小舟。
⑨明月樓:借指月夜閨樓中的思婦。
⑩月徘徊:指月光的移動。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
“鴻雁”二句:意謂鴻雁善于長途飛翔,卻不能將此處的月光帶到遠方;魚兒善于在深水中躍動,但只能徒然激起層層水紋,難以將此處的水推送到他鄉。說鴻雁、魚,取魚雁傳信之意,龍則因魚同類而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瀟、湘:二水名,均在今湖南。以碣石、瀟湘對舉,泛指地北天南,人遠路遙。
【詩本事】
《春江花月夜》本為古樂府的舊題,初為吳地流行民歌,后被引入宮廷改制成宮廷樂曲。相傳曲調始創于陳后主,原詞已佚。最早的有隋煬帝所作二首,乃五言二韻小詩。后來,音樂部分失傳,只剩詩歌形式,而成為隋唐以來宮體詩的題目。這首《春江花月夜》寄舊題以新意,化腐朽為神奇,從而成為千古絕唱。在主體上,雖然張若虛也寫了男女戀情,但卻有所突破,將對人生、宇宙的某種探索自然巧妙地融合在詩中。這樣,詩人便為以寫閨情為主的宮體詩開拓了新的意境。《春江花月夜》采用九章七言古絕句連綴而成,每章四個七言句組成一個有相對獨立性的古絕,自成景、韻和意。詩人以一個“情”字作為貫穿全詩的紅線,將九章古絕句連成一篇珠聯璧合的整體。
【賞評】
全詩每四句一章,共九章,可分兩部分。第一章到第四章為第一部分,描繪了春江月夜開闊、幽靜、朦朧、神奇和美妙的自然景色,借此抒發詩人對宇宙的沉思遐想和對人生易逝的感慨萬千。詩歌一開始即描繪春江潮漲,江面開闊,浩浩蕩蕩;江水與海水相接,洪波翻涌。浪濤中一輪明月冉冉升起,明月清輝灑在萬頃江波上,波光粼粼、美妙異常。江水婉轉前行,流到了一個芳草萋萋、繁花滿樹的幽處,但見月色溶溶,朦朦朧朧如凝霜,月華灑在花樹上,朵朵花兒晶瑩可愛如霰雪。整個銀色沙灘和乳色月光融為一體,無法區分。隨時間推移,月亮已升到當空,江天一色,更為浩瀚,使人不由得想到: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想必就有此月亮了吧?不知誰第一次見到它,也不知明月是在哪年第一次照見世人?面對如此江月,能不感慨良多:人生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唯江上明月年年相似、萬古長存。今天,我們在這里看到明月,不知在我們身后,它又在等待何人。長江后浪推前浪,奔流不息,一去不回頭。此景讓人無不感嘆人生易逝。
第二部分轉入抒發游子思婦的離情別恨。一片悠悠遠去的白云;遙遠、荒僻樹林水邊的小船上,游子正被愁云慘霧籠罩;也正在此刻,幽居的情人正在高樓上望月懷人。那個美麗的女子,寂寞凄清,久立樓臺,望月思親,愁思滿懷。多情的明月,不忍離她而去。夜色深沉,月影移動,照到那女子的梳妝臺上。此時,小船上的游子和樓臺上的思婦都看到那輪明月,雖互相思念,卻彼此音信不通。那女子的極度思念化為幻想:她希望化作一縷月光,溶入鋪天蓋地的月光里,飛流到親人身邊,去撫照遠方的親人。但這又怎么可能?于是她又幻想委托云中的雁兒、水中的魚兒為自己捎個信,傳書到遠方。可惜,善于傳書的鴻雁也飛不出鋪天蓋地的月光;曾經傳過尺素的魚兒而今也只能潛入水底,激起幾個小水紋而已。在這個月華如練的夜晚,那女子無力于紛擾的思緒,昨夜的夢爬上心頭。昨夜她夢見自己在潭邊閑步,看見繁花紛謝,飄飄落落。春光易逝,紅顏易老啊,可憐這美好的青春就這樣在無限的等待中隨江水流去。眼前月已西沉,夜已將盡,可憐遠方親人依舊沒有回家。隨著時間推移,明月終于墜入沉沉海霧中,而游子、思婦依舊天南海北。思婦無奈嘆息:不知在這么美好的明月之夜,能有幾個游子趁月而歸?只見多情的明月余暉帶著人間紛亂、復雜和激蕩的情思灑滿江邊的花樹。
這首優美的長卷把對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贊美、對人間至真至純的愛情的謳歌、對永恒人生哲理的探求融為一體,使得全詩景、情、理水乳交融,形成了清新而又邈遠的意境,讀后讓人心曠神怡。
【詩評選輯】
①清·王闿運《湘綺樓論唐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②清·毛先舒《詩辯坻》:張若虛《春江潮水》篇,不著粉澤,自有腴資,而纏綿蘊藉,一意縈紆,調法出沒,令人不測,殆化工之筆哉!
③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前半見人有變易,明月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與月同無盡也。后半寫思婦悵望之情,曲折三致。題中五字安放自然,猶是王、楊、盧、駱之體。
④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此篇是逐解轉韻法。凡九解:前二解是起,后二解是收,起則漸漸吐題,收則漸漸結束,中五解是腹。雖其詞有連有不連,而意則相生;至于題目五字,環轉交錯,各自生趣。“春”字四見,“江”字十二見,“花”字只二見,“月”字十五見,“夜”字只二見。于“江”則有用海、潮、波、流、汀、沙、浦、瀟湘、碣石等以為陪,于“月”則用天、空、篏、霜、云、樓、妝臺、簾、砧、魚、雁、海霧等以為映。于代代無窮槳月望月之人之內,摘出扁舟游子、樓上離人兩種,以描情事。樓上宜“月”,扁舟在“江”,此兩種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獨關情。故知情文相生,各各呈艷,光怪陸離,不可端倪,真奇制也。
上一篇:《日出入行》禪思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春泛若耶溪》禪思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