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游
杜 甫①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度時。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②。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注釋】
①杜甫:見《望岳》。
②暄:松軟,松散。
【詩本事】
這首詩大約作于肅宗上元二年(761),時杜甫定居草堂。
【賞評】
此詩以佛寺游覽為題材,素凈淡雅,而思致深微。清晨的原野薄霧縈繞,傍晚的余暉滯留沙岸,山水草木皆生機盎然。在這樣無私而美好的自然環境中,用“憐”與“愁”融合了詩人的情感,可謂人有意、物有情。細品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詩的最后兩句點出了佛法“減愁”的偉大力量和作者為佛法所吸引從而期望走近佛教的心路歷程和堅定決心。
【詩評選輯】
清·薛雪《一瓢詩話》:“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
上一篇:《古朗月行》禪思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禪思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