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元好問·外家南寺》原文賞析
郁郁秋梧動晚煙,一庭風露覺秋偏。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殘陽更亂蟬。去國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記當年。白頭來往人間遍,依舊僧窗借榻眠。
關于詩題,詩人自注:“在至孝社,予兒時讀書處也。”元好問的外祖父家姓張,南寺在其附近。這首詩大約作于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詩人飽經喪亂,回到故鄉,因眼前景物,勾起兒時回憶,撫今追昔,無限傷感。
詩的前四句寫景。“郁郁秋梧動晚煙,一庭風露覺秋偏。”枝葉茂密的秋梧,在晚煙中搖動。滿庭寒涼的風露,讓人覺得秋氣已經很深了。這梧桐庭院,也許還跟兒時相似,但晚煙風露,日暮秋寒的況味,無疑是當下才突出地感受到的。“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殘陽更亂蟬。”眺望南寺周圍,眼見高高的河岸變成了深谷;愁悶之中,殘陽暖曖,又加上亂噪的蟬聲,真是難以為懷。高岸為谷,殘陽亂蟬,固然是自然環境,但同時又有比喻象征意義。從中不難領會到作者在吟望之間那種世事滄桑、時代喪亂之感。有這一層意思,詩也就由寫景很自然地過渡到了人事方面。故后四句側重敘事。“去國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記當年。”元好問于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為避蒙古兵而南行逃難,遂應試入仕。歷經喪亂,二十多年后,才以遺民身份返回故鄉。作為一個衣冠之士,離開故鄉,本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拯救國家和人民的危難,卻未想到竟落得今日這種結局。年老了,疲憊了,回到故鄉,特別是來到外家,還能想起些什么呢?只有兒時尋覓梨栗之類的情事,在記憶的熒光屏上,出現得最為頻繁而清晰。兩句撫今憶昔,一方面沉痛中有甜蜜的回憶作為調劑。另一方面與尋栗覓梨的兒時歡樂相對照,離鄉去國那種種磨難,又不免更顯得難堪。“白頭來往人間遍,依舊僧窗借榻眠。”來來往往,跑遍了人間。到了白頭之時,寂寞歸來,依舊在兒時讀書之地,于僧窗下借榻而眠。這真有點像唐人傳奇那樣,歷經種種情事,最后仍睡在老地方。只不過一是夢幻,一是親歷;一是享受榮華,一是頗多磨難;一是悟人世虛幻,一是著著實實感受人生艱辛、世事滄桑。詩的最后四句,在表達方式上是回環的,第七句生于第五句,第八句生于第六句,通過這種回環,表達出一種感慨不盡的情味。
這首詩所抒寫的主要是一種身世之感,但由于作者遭遇與金源的亡國有密切關系,詩中把個人身世,放在世事滄桑的大背景下展開,顯得深沉廣闊,而不是一般的憂生嘆老。為了表現情緒復雜的世事感慨和人生感慨,詩人把種種景物、人事組織在一起,通過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轉換展開對照。如頷聯空間景物變化中有時間推移,頸聯用逆挽法展開今昔對照,尾聯用“僧窗借榻眠”連系自己童年與老年兩個時代。而同一地方、同一種方式的借眠,內中的生活滋味又是何等不同。這些對照,都使詩人的感慨得到了強化與深化。
上一篇:古詩《高攀龍·夏日閑居》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陳子龍·廬居·夫趙有程嬰》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