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魏源
峽鎖群山十萬魂,山花四月未繽繙。
前林曉忽花全放,多為溪雷一夜奔。
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魏源,寫過大量的政治詩和山水詩,時與龔自珍齊名。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山水詩。這首七言絕句,繪奇景,造奇境,而又蘊含深奧的哲理。
詩人在詩中給我們展現了兩幅景色奇特的圖畫。前兩句寫的是山峽春晚圖,“山花四月未繽繙”,“繽繙”即繁盛之意,春夏之交,山外一片盎然生機,繁花似錦,而山峽內仍然氣候寒冷,春風不度,這是常人罕見的景象。作者以鎖比擬禁錮、關閉,點出十萬花魂沉睡不醒的原因。后兩句寫的是春峽驟變圖,“前林曉忽花全放”,這是詩人細心觀察、敏銳識覺的收獲。在第二天清晨,前方林木于剛剛露曉的的瞬間,山花一下全部開放,爭妍競艷,一“忽”字把宇宙中瞬間的巨變,攝于筆端。為了突出這一變化,作者改用“三一三”的句式,用奇句展現奇麗的景色。這又緣于一夜春雨,溪水猛漲,聲如雷鳴。一“雷”字用夸張的手法,說明對這一奇景由來的體會——花魂是被驚醒的,披露了變化的奧秘。整首詩中大多用俗語熟詞,來勾勒奇景,恰是“用常得奇”,“淺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藝概》)
奇景表現了奇特變化的意境。讀這首詩,我們會想起白居易也有寫山間四月花景的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大林寺桃花》)他把山間春遲的景色用來寄托惜春留春的哀怨。但魏源寫春遲到山峽,表現出他自己的惋惜和感慨,一個“鎖”字充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而令人振奮的山峽瞬間巨變的描繪,又托付了詩人對春雷的呼喚,對千紫萬紅的期待。這不是僅僅為了翻新出奇,而是在這變古為新、開辟異境之中,揭示了自然按其規律變化的深刻的哲理。同時,詩人在表現這新奇的意境之時,顯示了寫作的奇才奇法。詩往往“大起大落,用之長篇”,但在此則四句絕句之中,作者“亦未嘗無尺水興波之法”。前兩句,詩以前因后果陳之,以禁錮、關閉的“鎖”字引起,繼而又以前果后因張之,以震動山谷,震驚山花的如雷水聲斷后,在詩意表達上形成一巨波狂瀾,跌宕起伏,構成山花奇變壯景圖,烘托出奇異的意境。清洪亮吉曾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面對四月山花的思索,作者深諳自然發展規律。山花的遲開,不等于不開。“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山峽鎖得了春風的吹拂,卻擋不住春天的腳步。詩人在《秋興》中寓意深遠地說過:“鼎新革故神明事”,“斷無百載不更弦”。
“屈之甚者伸必烈,伏之久者飛必決。”(魏源《默弧·學篇》)作者不僅明曉要使山花競相開放,還得有春雨的傾注,山溪奔鳴的震驚,他還揭示了自然界忽然間驟變的原因。山花之所以在一日天曉之瞬息全都開放,不僅是春雨的澆灌,溪鳴的震驚,難道不也是屈之太甚,伏之太久的緣故嗎?
“何不借風雷,一壯天地顏。”(魏源《北上雜詩》)晚清之際,詩人敏銳感觸到時代變革的氣息,詩形象地展現了詩人胸中的抱負,勇敢地呼喚著時代變革的風雷,來破除陳規陋習,沖破沉悶的空氣,期望一舉使天地換上壯麗新顏。追求時代精神解放,成了這首詩潛在的主旋律。
上一篇:《贈秀才入軍(十四)·[魏]嵇康》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過洪王舊壘(其一)·[近代]陳更新》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