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塘夜發舟,蟲響荻颼颼。萬影皆因月,千聲各為秋(警句)。歲華空復晚,鄉思不堪愁。西北浮云外,伊川何處流。
【箋釋】
[颼颼] 象聲詞。形容風聲雨聲。《藝文類聚》卷一引漢趙壹《迅風賦》:“啾啾颼颼,吟嘯相求。”
[千聲] 《王子安集》卷一《秋夜長》:“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漢東西月色光。愁人不寐畏枕席,暗蟲唧卿繞我傍。荒城為村無更聲,起看北斗天未明。白露滿田風裊裊,千聲萬聲鹖鳥鳴。”
[歲華] 時光,年華。沈約《卻東西門行》:“歲華委徂貌,年霜移暮發。”孟浩然《除夜》:“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漸與骨肉遠,轉于僮仆親。那堪正漂泊,來日歲華新。”
[西北浮云] 《文選·古詩〈西北有高樓〉》:“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李善注:“此篇明高才之人,仕宦未達,知人者稀也。西北乾位,君之居也。”
[伊川] 即伊水。在河南省西部,源出欒川縣伏牛山北麓,東北流,在偃師縣楊村附近入洛河。《山海經·中山經》:“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東流注入洛。”酈道元《水經注·伊水》:“伊水出南陽魯陽縣西蔓渠山……又東北至洛陽縣南,北入于洛。”李白《秋夜宿龍門香山寺》:“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窮。”《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河南府河南縣”:“伊水,在縣東南十八里。”
【輯評】
《對床夜語》卷三:劉方平有“萬影皆因月,千聲各為秋”亦佳,但不題樹。然起句云“林塘夜泛舟,蟲響荻颼颼”,引帶而下,頓覺精彩。
《瀛奎律髓》卷二九方回評:中四句皆好,“各”字尤妙。馮舒評:好起。紀昀評:有第二句則“千聲”句復矣,如曰申第二句,則三句又不申第一句,此謂無法。
《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盛五律下》周珽評:首二句盡題,后總詠其情景也。“萬影因月”承“夜泛”來;“千聲為秋”承“蟲荻”來,兩語就見得“歲華空晚”,生下鄉愁意。結二語又承“鄉思”句。含情婉轉,煉辭雅致,佳作也。周敬評:三、四禪語。
《重訂唐詩別裁集》卷一一:“萬影皆因月,千聲各為秋。”巧而不纖。
馮繼聰《論唐詩絕句·劉方平》:最憐“萬影皆因月”,好是“千聲各為秋”。清思真能勞色相,林塘靜夜泛輕舟。
《小清華園詩談》卷下:唐人佳句,有可以照耀古今,膾炙人口者……劉方平“萬影皆因月,千聲各為秋”……此等句,當與日星河岳同垂千古。
上一篇:《送孔征士》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新 春》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