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 《樂府》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
兄弟兩三人,流宕在他縣。
故衣誰當補?新衣誰當綻?
賴得賢主人,覽取為我綻。
夫婿從門來,斜柯西北盼。
語卿且勿盼,水清石自見。
石見何累累,遠行不如歸。
這首樂府詩的作者是漂泊異地的游子。詩人通過詩歌,自敘了在他縣因為受到善良的女主人的幫助,而被男主人誤會的生活細節,表達了自己的思歸之情。
詩一開始以寫景起興。夏天,是一年中最有生機的季節,草木蔥翠,百鳥鳴唱。但它并不能給游子帶來愉悅,相反,只能增加游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詩人看到冬天離去的燕子此時又在堂前翩然飛舞,想到個人的身世,“兄弟兩三人,流宕在他縣”,在二者的對比中,就把這種情感體現出來了。首先,時節的變化最容易觸動人的鄉愁。像《詩經·采薇》:“曰歸曰歸,歲亦莫止。”杜甫詩:“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都是如此。大凡離家的時日越長,思家的心情就越迫切。所以,人們為了減輕思家的痛苦,往往不愿計算離家的時日以獲得心靈上暫時的平靜。然而,大自然卻有意作對似的,用春花秋月、暑雨寒云等種種自然界的變化來提醒人們。詩歌中的這燕去燕來,就似乎在告訴詩人:一年過去了,該回家了。其次,燕子有去,也有回來,這本是尋常的自然現象,但在游子看來卻是那樣令人羨慕。
“故衣誰當補?新衣誰當綻?”衣裳穿破需要人來縫補。故衣,指在家時曾穿的衣服;新衣,指出門時攜帶的衣服。“綻”,本意為綻裂,縫補綻裂也叫綻,此綻和上文“補”同義。不僅舊衣需要縫補,而且新衣也需要縫補,這就說明詩人已經出門不是一月兩月,而是很長時間了。這里的“誰當補”、“誰當綻”,就是無人補綻。詩人長期漂泊在外,風吹日曬,衣不蔽體,肉體上的痛苦已能想知。然而,痛苦還不止此。在詩中,詩人用了兩個“誰”字來強調自己長期在外的孤獨感。
接著,詩人引出了自己生活經歷中發生的一件小事:“賴得賢主人,覽取為我綻。夫婿從門來,斜柯西北盼。”在詩人的居住處,女主人對詩人表示出同情,幫助他縫補衣裳。“賴得”,猶言多虧。“賢主人”,賢惠的主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詩到這里,我們似乎感到,這位顛沛異鄉的游子終于可以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暫時的安慰,也或許可以減輕一點存留在心頭的凝重鄉愁吧。但是這時,詩人又把女主人公的丈夫推到我們面前,從而使詩歌的敘事出現了一個小小的高潮。“斜柯”,歪邪的樣子。“盼”,斜視。夫婿斜柯盼,那懷疑的態度、那不信任的神情都躍然紙上。人總是需要理解和同情的,更何況身在異地、伶仃孤苦的游子呢?這樣,更使人感到漂泊在外是非常難受的。對女主人的丈夫,詩人只是說:“語卿且勿盼,水清石自見。”用形象的比喻,表白自己的心跡,并告訴對方不必懷疑。這兩句話極其含蓄蘊藉,詩人沒有擺事實講道理為自己辯白,也無須為自己辯白。在這里,既表明詩人坦然的態度,又包含有詩人無限的委屈。
最后,在飽嘗了漂泊生活中的辛酸苦辣后,詩人越來越渴念故鄉。“石見何累累”承上文“水清石自見”而來,上文是對女主人的夫婿而言,這里則是詩人自己的抒情。“累累”,水中石頭層疊分明的樣子。心跡固然明白,但心靈上的創傷卻無可彌補。于是,詩人深深體會到“遠行不如歸”。這句話看似簡單易懂,但卻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詩人并非不依戀故土,而他流落異鄉的原因不外兩種:一是求官而致,二為生活所迫。總之,是為了改變自己在家時的那種生活境況。然而,當人生活在故鄉時沒有發現的東西,在他離開后,尤其在其受到困頓和挫折后發現了。在這首詩里,詩人敘述了自己的不幸后,“遠行不如歸”這普通的人生道理,寄托了自己個人不可遏止的思鄉之情。
上一篇:《致酒行·[唐]李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菩薩蠻·[宋]方千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