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云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
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
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戶牖空。
落落盤踞雖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風。
抉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廈如傾要梁棟,萬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剪伐誰能送?
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終經宿鸞鳳。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這首詩是詩人于大歷元年在夔州所作,借詠諸葛亮廟前古柏,以抒發懷才不遇之慨。引人注意的是詩中的“落落盤踞雖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風”這兩句帶有哲理性的警策之語。多年的老柏樹,扎根于深深的地下極其牢固,超群獨立,就因為它孤傲高聳,所以常為猛烈的颶風吹撼而不可拔。詩句所寓之理,給后人以極大的啟發,這就是:有了堅實的基礎,才經得住沖擊的考驗。聯系全詩的結句,就不難理解詩人的托物興感。“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大材難以被任用,自古如此,有志氣的人士和遁世隱居者不必為此抱怨感嘆。表似勸慰,實為憤懣。這里,一方面對不能任人唯賢的黑暗現實進行了斥責,為有才之士不能盡其才而嘆惜,一方面激勵這些人要像高與天齊的古柏一樣具有堅韌不拔的性格,決不向惡勢力低頭。白居易在《寓意詩五首(其一)》中說:“地雖生爾材,天不與爾時。”大地雖然造就了你成材的身軀,但老天卻不賦予你成為棟梁的時機。這就好比有的人雖有治世之才,但卻得不到重用,無法施展抱負,相反地會因有才而陷危遭殃,命運乖蹇。要抗危轉安,固然必須如古柏一般志不可摧,勿委根險岸,同時也可脫離塵網,隱跡山林。這也可視為是一種如何看待安危的人生哲理。
全詩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先敘古柏,并述君臣劉備和諸葛亮的會合,揭明通篇的作意。諸葛孔明廟前的古柏,枝干像青銅,樹根像石頭,說明年長日久,堅硬無比。它的樹皮色白而光潤,樹身竟有四十圍寬,青黑黑地直向云空,極言非凡而高大。由此,可見得此樹的古老了。詩人言及劉備、孔明因時遇合,有功德于民,故而思其人猶愛古柏,沒有對它剪伐,表明人民對這兩位君臣的懷念。基于此,詩人才觸發了要寫這首《古柏行》的動機。
第二部分,由夔州孔明廟,轉而去聯及成都武侯廟,再詠夔州古柏,說它賴神靈保護才得以保留長存。這棵古柏近接巫峽,遠瞰雪山。趙次公云:“巫峽在夔之下,巫峽之云來而柏之氣與接;雪山在夔之西,雪山之月出而柏之寒與通,皆言其高大也。”像在夔州孔明廟有這樣高大得驚人的古柏,那在成都的古柏是個什么樣子呢?詩人曾路過武侯祠,記得該廟是在錦江亭的東邊,武侯廟附于先主劉備廟中。這里的古柏,枝干高峻,生長在郊原上。廟內壁上的繪畫,色彩鮮明,但廟中空寂無人。這里寫成都武侯廟的位置及環境。接著,推出顯目的畫面,讓人們看到盤根得其所的盤根聳地的古柏,氣勢崢嶸:“落落盤踞雖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風。”“得地”,指柏樹生于夔州諸葛亮廟前,為人所愛惜。這是專詠夔州古柏的。柏樹不為烈風所拔,似有神靈護持,正直本出于天然。圍繞古柏,詩人有所思,有所感,下面就要有所議了。
第三部分,因樹及人,寄托遙深,結出全詩的本意。“大廈如傾要梁棟,萬牛廻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剪伐誰能送?”表寫大廈的建造需要古柏去作棟梁的材料,實寫國家的昌盛需要有運時濟世的人才;表寫古柏重如丘山,萬牛難拽,實寫這種人才所具有的自重過人的品性;表寫古柏不自炫耀枝葉之美,實寫有志之士不愿顯山露水地去揚名;表寫古柏雖不避砍伐,卻沒有誰去采伐,實寫真正有治國才干的賢人無人引薦而不為時所用。“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終經宿鸞鳳”,這是說古柏之心雖然味苦,但不可避免地要成為螻蟻的巢穴,古柏之葉散發香氣,終究會被鸞鳳所棲宿,喻比賢士高明之人下場可悲,這些人只得象鸞鳳戀香葉一樣互相慰藉。詩人感時憤世,長嘆一聲:“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每個朝代不是缺少有才華的杰出人才,而是缺少一個重用人才的時代環境,怨聲載道,又有何用!
這首《古柏行》中的柏樹形象,未嘗不含有詩人自身的寫照。正是杜甫生不逢時的感受深切,所以才有了將世事看透的哲理認識。
上一篇:《古劍篇·[唐]郭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詠史·[南北朝]鮑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