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游天姥吟”,意謂“夢中游天姥山的一首詩”。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縣東,天臺縣西北。這首《夢游天姥吟》是寫了留給朋友作為分別時的紀念的。
這首詩,當作于李白四十四歲至五十五歲之間。李白四十四歲,被排擠出京,先游河南、河北、山西、陜西一帶,再回到居住過的山東,最后又南游。在離山東前,李白作此詩留給在山東的朋友;所以,此詩又有一個題目叫《別東魯諸公》。
這首詩,寫的是李白憑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所幻構的天姥勝境,而又托之于夢游來記述。通過對夢游天姥勝境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渴慕和對權貴的憎惡。以下,將全詩分三段來講析。
詩的前面八句為第一段,寫夢游天姥的緣由。前四句先用瀛洲作陪襯,說明天姥的確實有其山,可以一游。天姥山的實有,是李白夢游天姥的緣由之一。李白曾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不久前曾授道箓于齊州紫極宮,無疑,求仙是他復雜思想的一個方面。但歷經(jīng)世故,他已經(jīng)感到求仙不很實惠,仙境很難找到,還是實有的天姥山倒還可以一游。這說明了李白既信道,但對道也有所懷疑。后四句說天姥山不但高聳連天,而且向天橫列開去,又高大又廣闊,山勢超過了五岳,掩蓋了赤城;天臺山雖有一萬八千丈的高度,對著這座天姥山,也像要拜倒在東南面一樣。這是寫越人口中所談的天姥雄姿,它吸引著詩人去游覽。這是李白夢游天姥的緣由之二。拔,超過。五岳,古時常說的五座大山。赤城,山名,在現(xiàn)在浙江省天臺縣北。天臺山,在今浙江省天臺縣,當在天姥山的東南面,故說“東南傾”。李白幻構的境界中,認為天臺與天姥相比,是顯得非常低小的。這四句中,除“天姥連天向天橫”一句是正面描寫天姥山的高大廣闊外,其余三句用的都是襯托的手法。天姥既超過遠在中原的五岳,也壓倒了近在鄰境的赤城和天臺。特別是說到“天臺一萬八千丈”,比起天姥來,還要拜倒在東南邊,這就充分地襯托出天姥的高大。總起來說,這第一段的八句中,前四句寫了游天姥的可能,后四寫了游天姥的需要。
詩的中間三十句為第二段,寫夢游天姥的經(jīng)過,著重描繪了天姥風景的美妙,以及其中洞天仙境的綺麗怪異。先細致地寫出了飛向吳越、初登天姥時恍惚迷離的夢境。夢境是:在一個夜晚就象飛一樣地穿過了籠罩在鏡湖上的月亮,到了剡溪一帶,謝靈運留宿過的地方現(xiàn)在還在,那里清水蕩漾,時時聽到猿猴凄清的啼叫聲;我腳穿著謝公屐,親身登上了又高又陡的山路;似乎在半山腰中就能見到海上剛出的太陽,似乎在半空中能聽到天雞的鳴叫。從“我欲因之夢吳越”至“空中聞天雞”十句,寫出了飛向吳越的快、游興像謝公一樣足、天姥山的高、以及所見所聞的美妙。接著從“千巖萬轉路不定”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六句,寫入晚后詩人心情的驚懼、天氣的變幻,以及對洞天仙境綺麗怪異景象的描繪。“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繞過重重迭迭的山巖,走過彎彎曲曲沒有定向的山路,迷戀地賞玩著花,倚在石頭上休息休息,不覺天色已經(jīng)晚了。
詩的后面七句為第三段,寫夢游天姥后的感想:向往自由遨游,不愿事奉權貴。說從古以來一切事情都像向東流去的水一樣,一去不返;現(xiàn)在告別了東魯諸公之后不知何時才能回來,暫且把白鹿放到青山中去,我要遠行時就騎著它去游訪名山;哪里能夠低頭彎腰去伺候有權勢的貴人,而使我自己不愉快呢?前面描繪的夢境,實際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所幻構出來的自由美好天地。而現(xiàn)實中的權貴,又使詩人感到可憎。因此,詩人便立刻想到要隨時騎上白鹿去“訪名山”,也就是再去追求這美好的自由天地。這正是詩人的渴慕自由和鄙視權貴的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李白有著豐富的想象力。詩歌第二段中描繪的,可以說全憑想象。詩中夸張、襯托手法的運用,也十分成功。如在第一段中,以瀛洲來襯托天姥的實有,以五岳、赤城、天臺來襯托天姥的高大廣闊。而“天臺一萬八千丈”,是一種夸張的說法。
詩中有的句子也富有理趣。我國地勢是西邊高、東邊低,所有的大江大河都是從西向東流入大海永不回頭的,所以古人常以東流水比喻事件或時光的一去不返。“古來萬事東流水”一句,便富有“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這一深刻哲理,成為后人傳誦的名句。
上一篇:《柳氏二外甥求筆跡二首(其一)·[宋]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正氣歌·[宋]文天祥》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