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芳
長淮萬里秋風客,獨上高樓望秋色。
說與南人未必聽,神州只在欄干北。
這是一首哀嘆故國淪喪的七言絕句。當時詩人客居淮上,故詩題為《淮客》,而淮河當時正是宋、金的邊界河,祖國大地以此河中分南北,河之南為南宋,河之北則是金的統(tǒng)治區(qū)。詩人登淮上之樓,北望中原,故國之思,凄愴感發(fā),交憤于胸臆,感極而作此詩。
這首詩有較高的結(jié)撰藝術。詩的首句,以“長淮”、“秋風客”點題,兼示寫詩的地點與時間。又以“萬里”寫“長淮”之長;“秋風”則在特定節(jié)候之中寓有詩人的特定情懷。這一句所創(chuàng)造的廣漠而蕭瑟的環(huán)境氣氛,全為“客”(詩人自指)而設,“客”亦因此背景而益顯:背景愈大,“客”的形象愈顯得孤單獨立,啟下句一個“獨”字。這一句,景中有情,景顯而情隱,主要功能是為詩人在以下幾句中的抒情寫志作有力地鋪墊。次句仍用以景寓情的筆法,但事已較首句顯露得多?!蔼毶细邩峭锷?,既有晏殊《蝶戀花》“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惆悵,更有王粲《登樓賦》“悲舊鄉(xiāng)之壅隔”的悲憤。此句正暗用王粲登樓之典。“秋色”承上句“秋風”而來,其內(nèi)涵當如王粲登樓“憑軒檻以遙望”所看到的“華實蔽野,黍稷盈疇”的景象。但是,也正如王粲所說,“雖信美而非吾土”。于是,懷鄉(xiāng)之憂,悲從中來,詩人登樓所觸發(fā)的感情,似尤甚于王粲。這從詩的三、四兩句便可看出(詳下文)。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本是寫實之作,但它借用了王粲登樓之典,把詩人的登樓與王粲的登樓融為一體,把詩人登樓時的思想感情寓于王粲登樓典故之中,使感情深沉含蓄。由此可見其用典機巧,渾化無跡。這是本詩的一個特點。三、四兩句是詩人登樓的所見所想,話說得極平常,淡淡兩語,不露聲色,但詩人眷懷故土、傷時憂世的感慨悲傷以至悲憤之情,卻皆寓其中。寓激情于平常話語之中,而其感發(fā)力量卻收倍增之效,這是本詩的又一特點?!吧裰荨北竟糯袊拇Q,這里是指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區(qū)。詩人心憂中原,登樓憑欄北望,神州大地,只在欄干之北。但雖近在咫尺,而非我所有!這是最令人痛心的。詩人說,這種現(xiàn)實狀況,“說與南人未必聽”。“南人”,本指南方的人,這里實指南宋那班“朱門沉沉按歌舞”而不知邊事為何物的貴族統(tǒng)治者。兩句之中,充滿了詩人對故土淪喪的悲憤和對“南人”不曉邊事、不圖恢復的憤慨,其鞭笞之力,豈止入木三分!而詩人的愛國情懷,亦由此閃耀于字里行間矣。
上一篇:何應龍《春詞》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趙希桐《涌月僧樓》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