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言情贈友詩歌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這是一首借江南生長的紅豆來表達對友人相思之情的詠物詩。紅豆產于南方,結實鮮紅圓亮,又名“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此詩不是單純地直接詠物,而是間接地詠人,在詠人過程中寄寓了深深的友情。此“情”又最終棲落在所詠的“物”——紅豆之上,而紅豆又未在眼前,卻在千里之遙的南國(南方)。此詩首句只點明紅豆生長在南國,未直接提及遠在南國的朋友,似乎對朋友的思念之情并不急切。接下一句“春來發幾枝”,一個輕輕地拊問,仿佛自言自語,又如與久別重逢的老友促膝敘舊,娓娓道來,寄語設問的口吻顯得分外真摯親切,語近情長。雖然沒直接提及兩人的故情,但兩人親密無間的摯情已異常分明地見于言外了。這一句對首句承得自然而精巧,既交待了朋友所在之地,并使讀者豁然明了作者首句“避實就虛”地以“紅豆”起興的深長用意,既選取富于情味的意象來寄托情思,同時也使讀者領悟到了作者那顆紅豆般光潔赤誠的友愛之心。
我們從王維一些著名的贈別朋友的抒情絕句 (如 《渭城曲》 、《送沈子福歸江東》 等) 中可看出,他是一位十分珍重友情的文人。此詩最后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兩句,作者卻避而不談自己對友人的苦苦相思之情,反叮囑對方多多 “采擷”紅豆以勿忘友情。在這里作者運用極具靈性的體驗型藝術感受把自己篤厚摯熱的相思之情類推給友人。他相信朋友是會感同身受的,因為情感最易感通,特別是當故友看到紅豆時就更易于心領神會了。讀到這里,我們也會從詩中體味到更多更深的意蘊了。
我們知道,王維是位富有禪宗靈幻的詩人,其詩中 “青山綠水,皆有佛性,風花雪月,無非涅槃”。這首詩語言形式卻十分質樸。似乎并無出奇之處,但為何如此廣為流傳,歷久不衰呢?我想這大概主要得力于作者那敏銳的直覺型審美體驗。相思是一種交合著種種變幻的人、事、物的復雜情感,把這種復雜微妙的抽象情感用具體化文字形式來表現,常常不能曲盡其妙。于是,作者便憑借自己犀利的藝術直覺捕捉到了寄寓情思的中介意象,這就是本就具有相思之意的 “紅豆”。詩人在此詩中賦予 “紅豆”這 “載體”以新的特有的靈魂與感覺,使其在詩中精巧而完滿地承載了審美主體那飽滿的“情”與”意”。詩人很善于把詩歌這一表現藝術變為顯現內心情感的體驗藝術,使讀者能得以“鉆進詩中”同作者進行感情交流,體味作者在詩句后面隱蓄的深層情感,這就擊穿了 “語言外殼”這一 “中阻層”。所以,這首詩粗粗讀來似感明快平樸,如果用心去讀,卻又覺十分含蓄蘊藉,其中回甘之味不絕于口,弦外之音不絕于耳。詩中的 “紅豆”這一中介意象真有 “四弦千遍語,一曲萬重情”之妙,難怪此詩在當時就已成為流行的名歌了。
上一篇:《生查子》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秋夜》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