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張可久
三高祠下天如鏡,山色浸空濛。莼羹張翰,漁舟范蠡,茶灶龜蒙。
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誰同?黃花庭院,青燈夜雨,白發秋風。
〔三高祠〕在江蘇吳江縣。龔明之《中吳紀聞》:“越上將軍范蠡,江東步兵張翰,贈右補闕陸龜蒙,各有畫像在吳江鱸鄉亭。蘇軾嘗有吳江三賢畫像詩。后易其名曰三高。” 〔莼羹張翰〕劉義慶《世說新語》:“張翰字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 〔漁舟范蠡〕《國語》:“范蠡乘輕舟浮于五湖,莫知其終極。” 〔茶灶龜蒙〕《唐書·陸龜蒙傳》:“升舟設篷,席赍束書,茶灶筆床,釣具往來,時謂江湖散人。”
《人月圓》原是詞牌,后又入曲,因此《中原音韻》、《太和正音譜》“黃鐘宮”中皆有此調。張可久是一位著名的散曲家,所以此首亦可作散曲看。
三高祠是吳中名勝,在太湖之濱,山明水秀,風景宜人。作者就從此特點落筆:“三高祠下天如鏡,山色浸空濛。”“天如鏡”就是水天一色,波平如鏡之意。宋·張孝祥《西江月》詞:“寒光亭下水如天”。張可久將“水如天”、“水如鏡”兩個形象重合成“天如鏡”,意象就豐富得多。“山”指東洞庭山,山色沉浸在迷茫的煙霧之中,神奇萬變。這兩句以簡煉的筆墨勾勒了三高祠的地理形勢和秀麗風光。下面就分別介紹了三高祠中的三位歷史名人:范蠡,僅用其“泛舟五湖”一事;張翰,僅用其“鱸膾莼羹”一事;陸龜蒙,僅用其“茶灶筆床”一事。雖然只用了“莼羹”、“漁舟”、“茶灶”六個字,但重點突出,形象鮮明,把三位歷史名人的特征寫出來了,筆力雄健,概括性強。
這首曲的上片寫三高祠,是懷古,于是下片就轉寫自己,是傷今。“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誰同?”連用三個問句,把自己知交零落,前程渺茫,心事難托的情狀和盤托出。接著又用“黃花”、“青燈”、“白發”三個事物,反映自己孤寂的凄涼晚景。司空曙詩:“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是一聯傳誦千古、膾炙人口的名句。作者將這一意境入曲,庭院里黃花堆積,西風中夜雨淅瀝,青燈下白發蕭疏,真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人月圓》這個曲調共有十二個四言句,因此,作者就依著曲調,連用三個散曲所特有的“救尾對”。第一個“救尾對”用名字對,列舉三位古人的名字,并用“莼羹”、“漁舟”、“茶灶”等有特征性的事物來點明他們的身份,凝重工穩,言簡意賅;第二個用虛字對,連用“何在”、“那里”、“誰問”三個表示疑問的虛字來旋轉,如行云流水,一唱三嘆;第三個用顏色對,“黃花”、“青燈”、“白發”,色彩鮮明,意境深婉。正因為作者手法多變,各具特色,所以雖然連用三組對句,但不顯得呆板重復,反而使人感到錯落有致,飛動有神,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上一篇:《二郎神·清·朱一是》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八聲甘州·宋·葉夢得》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