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謙益
略彴緣溪一徑分,千林香雪照斜曛。
道人不作尋花夢,只道漫山是白云。
錢謙益于崇禎元年(1628)游于蘇州西部的太湖邊一帶,小憩于眾香庵。眾香庵在蘇州西郊銅坑附近。據《蘇州府志》記載:這一帶“山人以圃為業,尤多樹梅。花時一望如雪,行數十里香風不絕。”這首詩就是作者贊美此處梅花而贈給庵中的自休和尚的。
詩的開頭先寫梅花漫山盛開。略彴(zhuó酌),是獨木橋;緣溪,即沿溪。首句是說,梅花開得繁盛,覆蓋了山間道路,只有在通過小橋的溪澗邊有一條小徑尚能辨認。香雪,梅花的雅稱;斜曛,即落日余輝。在傍晚時候,放眼望去,漫山梅花在夕陽余光的映照下,更顯得鮮麗多彩。溪橋、山徑、梅林、落照,在這里織成了一幅意境優美、色彩鮮明的圖畫。庵名“眾香”,被四周的梅花簇擁著,因花名庵,由庵觀花,兩者真可謂相得益彰,自然而然地把讀者引入了色香俱佳的一片香雪海世界。
如果說前兩句是正面描寫山間梅花之盛開,那么后兩句則是從道人角度落筆,既正面寫了道人的心態,扣住了詩題“贈自休長老”,又用反說的手法暗贊梅花之多。兩句頗富意蘊,別具韻致。道人,即和尚,指自休長老。“尋花夢”,從字面上看好像只是指喚起賞梅的欲望,但又有指代塵世的追求之意。前兩句說梅花很多,并作了贊美,這兩句卻宕開一筆,來個陡轉,作了藝術上的“冷處理”,于波瀾翻跌之中產生了詩味。兩句意思是:梅花多就讓它多吧,在不想入世“尋花”的出家人看來,只當它是漫山飄浮的白云。是道人不識梅花為何物指梅為云嗎?當然不是;是道人在這景區中日日看慣了梅花而不覺得稀罕嗎?似乎有一點;更主要的這兩句意在贊美自休長老對于世事恬淡超然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狀態。白云自由飄蕩在天空,和尚云游四方,拋卻塵囂俗念,視世事如浮云,不作非分之想。因此,說長老看梅花如同白云,聯想亦很自然貼合。再說,從道人的反觀中視梅花如漫山白云,依然可見梅花之多,與上面的“千林香雪”也就自然照應;若只有一株或數株梅花,何來“漫山”之感?所以,這兩句在贊頌長老不是凡夫俗子的同時,又從另一角度極言眾香庵四周梅花之盛,含有多層詩意,余味較長,與前兩句相照,看似否定,以不足為奇的語氣來寫梅,實則前后聯結,正反相成,渾然一體,人與物、情與景相融,顯得新穎別致。
上一篇:顧瑛《泊垂虹橋口占》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吳偉業《臨清大雪》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