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執信《昭陽湖行書所見》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趙執信
屋角參差漏晚暉,黃頭閑緝綠蓑衣。
倦來枕石無人喚,鵝鴨成群解自歸。
這是《昭陽湖行書所見》的第一首。可以把這首詩看作一幅攝影作品。傍晚,詩人行經昭陽湖(在山東省境內,與微山湖相接),一幅湖畔村舍小景觸發了詩人靈感,他立即用詩筆將它攝入“鏡頭”。
作者仿佛采用了 “逆光攝影”的手法,把“相機” 置于光線暗淡的屋內,向外透視。首句就給人以強烈印象: 這是一所茅屋,只有篷壁上的裂隙,才“漏”進幾縷夕陽的余暉,在屋角投下參差錯落的光斑。它明寫晚暉,同時又暗示了茅舍的殘破并反襯了屋角的昏暗,造成一種迷茫朦朧的光感。
然而這只構成這幅“照片”的邊框,畫面中心是明亮的屋外。一位白發老人在悠閑地編織綠色的蓑衣。也許因為已編了一個下午吧,他有了些倦意,枕著灰色的石頭小憩。遠處,一群紅冠白鵝和綠頭灰鴨哦哦嘎嘎地亂叫著,搖搖晃晃地從湖邊歸來,無人,也無須人來驅喚,它們自己知道回家。這是多么富于特色的湖畔人家景致! 尾句看似平淡,卻極有韻味。“解自歸”恰與“無人喚”呼應,更顯出周圍寂無旁人的寧靜。然而鵝鴨的喧動卻在這寧靜中添入活躍的氣氛。一“歸”字不僅與首句“晚暉”照應,更使人想見鵝鴨群后面那夕陽照耀下的一片茫茫的湖面……
全詩用墨簡練,然而由于擇景特征鮮明而協調,往往一筆數用,于明寫中又寓暗寫,因而構圖完整而豐富。由屋內而屋外,由近處的老人而遠處的鵝鴨,和未明言而若見的湖面,不僅富于層次,而且造成景深透視效果。屋角與晚暉、屋內與屋外,反差強烈,而中間又綴以各種色彩。靜中有動,又以喧襯靜。整幅“照片”的畫面充溢著一種悠然、恬然的神韻,一種生動的氛圍,一種生活的情趣。
上一篇:文同《新晴山月》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龔鼎孳《曉發萬安口號》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