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金陵懷古》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劉禹錫
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詩人于唐敬宗李湛寶歷二年(826)冬天,由和州返洛陽途經金陵(今南京市)時,橫觀山川景物,仰思歷史變遷,俯察社會形勢,遂于冬末春初寫成此詩,托“懷古”抒情而警示執政者。
詩從自然風光入筆,于遣詞造句中巧寓詩人的感情色彩:清晨放眼江邊,只見潮水浩蕩已淹沒冶城洲渚(冶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一帶。渚,玄武湖中的小洲);傍晚觀賞征虜亭,唯見日影西斜中一片荒涼。古代就以冶制吳戈、吳刀著名的冶城,曾有過多少次的殺伐攻戰啊。征虜亭故址在今南京市方山南,為東晉征虜將軍謝安所建,故名。見其地思其人,當年在前秦軍長驅南下、江東大震的危急形勢面前,謝將軍從容指揮,獲得淝水之戰勝利,旋又乘機北伐,大建功業。可如今呢?……接著又拈出另外兩地的景觀互作比照,既開拓人們視野,又為下面詩眼而廣做鋪墊:看啊,從前屯兵的蔡洲一帶如今新草竟冒寒而吐翠,綠瑩瑩充滿生機;那東晉丞相王導曾建幕府(將軍府)的山頭(在今南京市北面),依然煙云繚繞,引人矚目。蔡洲,又名芳洲,在今南京市西南大江中,東晉時桓玄、楊佺期曾在此屯兵。從孫吳、東晉到南朝的宋、齊、梁、陳,六朝都相繼建都于金陵。詩作標出金陵四處各富于傳奇色彩的地名,引領人們騁目于或秾麗或慘淡的立體畫面中,從而使金陵古都數百年攻守成敗的斑斕歷史,栩栩然展現于人們腦際。于是,水到渠成地生發為頸聯的詩人議論:國家的興亡更迭,取決于“人事”——執政者政治、經濟等的舉措啊,山川地形的險要是不足憑恃的!
尾聯轉換成音樂形象:就在這金陵古城中,耳際又傳來《玉樹后庭花》的靡靡之音啊,這相傳是南朝陳后主陳叔寶所作的亡國之曲,使人產生深沉的怨恨之感,實在難以聽下去!這就形象地剖露了中唐統治者的真實面目:他們并未記取六朝帝王憑恃天險、沉迷淫樂以致國破身亡的歷史教訓,依然在過縱情聲色、自取滅亡的腐朽生活。
由于詩人之批評議論揭示了時代之本質、社會之癥結,而且將它巧嵌在自然景觀、歷史故事和音樂形象有機組成的鮮明畫面中,顯得意境諧調,涵蘊豐滿,情韻濃郁,所以正如古代詩評家所言: “詩之為道,不忌說理而不可迂腐……不廢議論而要有涵藉?!?(吳蘇泉《蠡說》)劉禹錫此詩正是這方面優秀的代表作。
上一篇: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李白《金陵酒肆留別》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