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鳳凰山》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銅陵縣東南,與南陵、青陽兩縣交界,距市區約40多公里,以其美麗的傳說和清秀的風姿聞名遠近。其中較著名的有鳳凰石、相思樹,鳳凰牡丹和滴水崖。滴水崖矗立于新橋河河源上,每當春夏兩季,流水從30米高處順崖面瀉下,形成瀑布,水勢磅礴。枯水期間,涓涓細流,滴水而下,終年不斷,把地面雕琢成小洞。由于大自然的風化侵蝕,崖面上出現了許多奇形怪狀的溶洞,怪石,可供觀賞。鳳凰石在滴水崖旁約百步處的崖頂上,有一臉盆大小的石坡,巖面有類似鳳凰的爪印,相傳為鳳凰落腳點,名鳳凰石。相思樹離滴水崖不遠,這棵奇特的參天古柏下為一條3米多寬的小溪,樹根分別植于兩岸,在離溪面2米處,樹干相合在一起,似一對戀人在擁抱,人們稱它為“相思樹”。相思樹約有三百年樹齡,直徑2米多,高約25米,春夏時節,枝繁葉茂,綠蔭覆蓋面積達100多平方米。這對“相思樹”可與黃山“迎客松”、九華山“鳳凰松”、懷遠縣涂山禹王廟中的“樹中樹”齊名,為安徽四大名樹之一。鳳凰牡丹是山上的一絕。據傳,當年有一只金鳳凰,口銜牡丹花籽從海外飛來,把籽吐在這塊寶地上就飛走了。后來,這里長出了又大又好的花朵,這就是鳳凰牡丹。山坡地里牡丹盛開,片片潔白,簇簇粉紅,陣陣馨香,沁人肺腑。
〔古詩文賞析〕 鳳凰曉行 明·李士元
風帷厭池草徑鮮,壯志消磨露草邊。
丹葉擁水水疑熱,絮云裹山山怕寒。
剝稻村舂葉猶落,炊羹野灶霜未干。
籬間瘠犬吠過客,似與主人護曉眠。
這首詩緊扣住“曉行”兩個字,把鳳凰山秋天的早晨描寫得異常靜謐幽美,宛如一幅恬淡的“山村晨景”圖。
首聯一語破題寫“曉行”。詩人乘著四周裝飾著美麗帷幛的駕車,滾壓著池塘邊那條長滿雜草很難覓見的小路,幔幔地向前駛去,姑且讓這旺盛的志趣在這露草芊綿中得到暫時的消受吧。
接著,詩人寫“曉行”路上所見所聞。“丹葉擁水水疑熱,絮云裹山山怕寒” 一聯,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把鳳凰山的山水寫得活靈活現:低頭俯看,那經秋的楓葉紅得似火倒映在池塘中,簇擁著池水好象池水都熱些了。因紅色是暖色,故有水熱之“疑”。昂首仰視,那雪白的絮片般的云層緊緊包裹著山巔,好象山也怕寒冷一樣。因白色是冷色,故有山寒之“怕”。這兩句詩化視覺形象為觸覺形象寫出了詩人心中秋晨山行的特殊感受。“剝稻村舂葉猶落,炊羹野灶霜未干”一聯,寫詩人一邊行走,一邊觀賞,前面村莊里傳來了剝稻舂米的沉重而堅實的棰聲,通通、通的好象震落了枝上的樹葉;田埂邊還留有野炊土灶,上面凝結著一層薄薄的霜花尚未融化。山野深秋的清晨頗帶幾分寒意,氣氛頗為寧靜。但詩人善于捕捉形象,以動襯靜,靜中有動,舂米聲打破了這寧靜氣氛,使山村充滿著生機,“野灶”體現了山村農民的幸勤勞苦,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最后,詩人畫龍點晴,將這秋晨的景色渲染得更富有活力。車輪軋軋地滾過,驚動了農家那隔著籬笆搖頭擺尾的瘦狗,只見它汪汪汪地對過路的行人叫個不停,好象有意維護它家主人香甜的晨覺怕被人吵醒了。“瘠犬”護家而欺生,吠聲清脆而頻傳。通過“犬吠”,將詩人與農家主人的情感勾連起來,這咱擬人化的手法,真乃傳神之筆。
(張莉明)
〔現代散文〕 天下叫鳳凰山的有不少。在銅陵,也有一座鳳凰山。這里有麗花,是翩若仙子的風丹花;有險崖,是飛珠濺玉的滴水崖;有秀石,是傳說鳳凰棲息過的落腳石,有奇樹,是合歡依偎的相思樹;鳳凰山以它清秀的風姿迎接著遠道來客。相思樹吸引了眾多的游客,來銅陵的游人都想去看看相思河畔的連理枝。沿著小河,是一條不規則的青石板路,河的兩岸,各生長著一株四人合抱的楓楊樹,粗壯的樹干伸向河的上空又毫無顧忌地連為一體。枝葉繁茂,濃蔭鋪地,似一對永不分離的情侶。樹下淙淙的河水由相思淚匯成了相思河。
天然畫屏滴水巖,它以獨特的滴泉吸引著慕名前來的游客。山上蒼松翠柏,郁郁蔥蔥,花卉草木,雜然其間。崖壁上可見大小石窟,石壁色彩繽紛,燦燦生輝。山崖右側頂端,斜長著一棵勁松,一道清泉從樹根間飛流直下,落入崖底,流泉如煙如云,飄緲山間,宛如一幅巨大的天然壁畫。
登上小欄嶺,抬眼望云,一只大鳳凰的頭昂對著橫山嶺,鳳尾匍匐在相思河畔,一邊一個小山包又象是兩只張開的翅膀。正值谷雨季節,山坡地里盛開著牡丹花,潔白的花瓣朵朵都有碗口那么大,陣陣馨香,直撩人的心房。穿過一片竹林,一簇簇粉紅色的牡丹花直朝身邊涌過來!再細看那花朵,只是花瓣的邊沿漫潤了一層淡淡的紅暈,花蕊卻還是白的。婷婷娜娜,似嬌似羞。與在山那邊所見的白玉般的花朵相比,又別有一番鳳韻。農舍的花壇里種著數株昂著怒放的牡丹花。還是重瓣的。火紅火紅的,紅得那樣誘人,那樣富貴。
游罷鳳凰山,那相思樹、那相思河、那鳳吐金丹、那美好的傳說和悠久的歷史,都會凝成一首詩,讓你久久品味,“相思之神”將陪伴你步入青春、愛情之游。
(明靜)
〔民間文學〕 那是很古很古的時候,俊秀的牡丹姑娘在河東幫店老板種植丹皮,善良的小伙子神農在河西幫地主耕田種稻。他們天天相見,卻只能隔河相望。一天夜里,牡丹姑娘聽說住在鳳凰山上的田大爺病了,便偷偷地給田爺送去上等丹皮。她正欲出,恰好碰上給田大爺送優良稻種的神農。這一對心明如鏡,貌美如玉的年輕人,兩雙柔情如水的眼睛,如癡如醉地注視著對方。不期而遇啊,兩顆純潔而又善良的心進擊出愛情的火花。
從此,這一對心心相印的年輕人,覺得白天短了,黑夜長了,從此,他們吃飯不香,睡覺不甜;從此,他們冬不知冷,夏不覺熱,干活也不感覺累。
兩個年輕人啊,朝也思,暮出想,飽受著想思之苦。神農請田大爺當月老,做紅媒,搭鵲橋。田大爺滿口答應了。藥店老板和地主了解到此事,一起出面干預。藥店老板硬逼牡丹姑娘嫁給地主做妾,地主則罰神農一輩子給藥店老板當伙計。眼看情海難填,愛夢難圓。婚配無望;為了表示對愛情的忠城和堅貞,一天夜晚,他們雙雙跳進了淚河。滴水崖陪著田大爺流淚,淚河陪著鄉親們啜泣,田大爺和鄉親們想把神農和牡丹埋葬在一起,由于地主和藥店老板的干涉和阻撓,只好將他們埋在河兩岸,好讓他們的魂靈永遠相望。誰知,不久從兩人的墓地上長出兩株樹苗,并且漸漸地向河心傾斜,最終貼到了一塊,合在一起,長成了一棵樹。
神農和牡丹“生不能婚死也要配”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田大爺。田大爺聯想到自己紅媒的角色沒演完,于是在神農和牡丹投河的地方投河了……
今天,相思樹旁仍然可以看到一株蒼老的水樺樹,傳說這棵樹就是田大爺的化身,他在保護著這一對情深意長的年輕人哩!
據說,“相思神”還真能幫助戀人們消災哩!
(明靜)
上一篇:詠《太湖風景名勝區·興福寺》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魚木寨》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