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山海經》十三首
(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這首詩是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詩中的第一首。《山海經》是述古代海內外山川景物和神話傳說的書,舊傳是大禹治水命伯益記錄而成,不可信。魯迅先生認為是古代的巫書。晉郭璞曾為該書作注并題圖贊。從十三首詩所涉及的史料推斷,本詩寫于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陶淵明已58歲了。他歸隱田園也已經17年了,過著“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的勞動生活,也時有貧困的襲擾,但他擺脫了東晉時代黑暗的政治漩渦,既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又不“為五斗米折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寄情田園,以讀書為樂。本詩就記敘了他的這種情趣。
詩開頭,孟夏即初夏,扶疏,指樹木枝葉繁茂四布的樣子。前四句寫:初夏時節,草木生長,野卉飄香,綠樹繞屋,濃蔭滿地,樹葉繁茂,鳥鳴上下。詩以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美麗清幽的環境。“眾鳥欣有托”,一個“欣”字,有擬人意味,寫鳥兒飛還鳴啼的樂趣,眾鳥順乎自然,得其所哉!然而,在綠樹環抱中的茅屋,是詩人托身之所, “吾亦愛吾廬”, “愛”字承“欣”字而來,有比較,也有映襯。詩人以飛鳥樂比自己樂,用飛鳥有托身之所,襯自己有理想的生活環境,是詩人一喜。詩中隱含“萬物各得其所之妙”,有哲理性,滲透著詩人的美學理想。陶淵明少年時期就“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現在返本歸真,在這樣的環境中,他“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耕是耕作,種是播種。詩人從事田間勞動,有時還要讀讀書,生活安寧無憂,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窮巷”,僻巷, “轍”,車輪軋的痕跡。 “回”,回轉。詩人與世深隔,不與官宦人家往來,無雜事繁擾,無案牘勞神,進一層寫出詩人悠閑的心境,是詩人二喜。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春酒”,冬天釀制,經春始成,故稱春酒, 《詩經·豳風·七月》有“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句子。酒是新釀,菜是自種,隨心所欲,就象微雨輕風滋潤萬物那樣,順乎天意,合乎人情,自食其力,樂在其中。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扣前四句,再寫環境清新可愛,又寫心情恬然自樂,是詩人三喜。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詩人自謂“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 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泛覽”與“流觀”就是此意。《周王傳》是穆天子傳,是神話傳說,記周穆王駕八駿游行四海之事,《山海圖》即山海經圖。這兩句扣“時還讀我書”而來,具體寫讀書之樂,詩人已沉醉在神仙、傳說、山川、海島的豐富多采的故事中了。“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俯仰”,頃刻間,此句說詩人雖身居茅屋,但神思馳騁,浮想聯翩,頃刻間,游遍宇宙。其中更有無窮樂趣,是詩人四喜。詩中最后一個“樂”字,總破全詩主旨,把隱居讀書的獨有感受,濃縮在一個字中,令人玩索不盡。
上一篇:讀《山海經》|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讀曲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