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庭珪
日頭欲出未出時, 霧失江城雨腳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 云猶含態石披衣。
煙村南北黃鸝語, 麥垅高低紫燕飛。
誰似田家知此樂, 呼兒吹笛跨牛背。
這是一首出郊記游詩。寫出了江城之郊瞬息多變的春晨美景,描繪了田園之美,農家之樂。
此時,正值初春季節,萬物復蘇,生機勃勃,處處充滿著旺盛的生命力。作者所見的景物也是如此。首聯先點明出郊時間是在“日頭欲出未出時”的春晨,這是對詩題“二月二日出郊”時間的進一步說明。接著寫出濛濛晨霧使江城失去了它的清晰輪廓。“失”這個動詞,是在霧的支配下,由江城發出的動作,因而成為典型的使動用法,詩人讓江城自己在動,在失去自己清晰的外形,從而化靜為動,十分傳神。“雨腳微”,形容大霧如毛毛細雨,既為“霧失江城”作了補充說明,也點出了江城之晨的特色,更為天晴作了鋪墊。假如只在濃霧之中出城春游,未免有點得不償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詩的頷聯寫出了城郊春晨的另一幅景色:“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猶含態石披衣。”這里,青山醒來卷幔,白云含情依依,山石以云作衣,均是運用擬人化的修辭手法,賦予山、云、石以生命的活力,既形象,又生動,且傳神,作者的喜悅之情亦溢滿詩的字里行間。頷聯用遠景寫出郊野春晨之美,頸聯卻用近景畫出農家歡樂圖,南村北村炊煙裊裊,襯托晨霧已散,天已放晴;麥垅有高有低,說明地勢的自然美;黃鸝啾啾,傾吐歡快之語;紫燕展翅,酷愛春光明媚。炊煙,農舍,麥垅,鳥語,燕飛,好一幅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歡樂景象。農歷二月二日,只有農家才能深深體會到春耕的特有樂趣,他們總是把春天的播種、秋天的收獲緊緊連在一起的,所以男女老少都投入到春耕中去。“呼兒吹笛跨牛歸”寫的是田家春耕早歸,牧童騎在牛背上歡樂地吹起了春笛。一支竹笛,不但吹出了春晨的詩情畫意,吹出了春耕的繁忙景象,吹出了田家的無窮樂趣,也吹出了詩人的創作激情。
讀這首詩,仿佛看到詩人變成了一位畫家,但見他運用筆墨,先對遠山、淡云、炊煙進行寫意,再對黃鸝歡歌、紫燕飛舞、牧童晨歸進行工筆描繪,繪出了一幅農家樂的絢麗畫幅。北宋黃庭堅在《次韻子瞻、子由題憩寂圖》中指出:“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寫作無聲詩。”說的是李侯畫中有詩。而這首詩作,倒也可以說成:庭珪有景不肯繪,筆端留下無形畫。因為在他的彩筆描繪中,既寫出了詩的神韻,也表現了詩的意境,給人以詩中有畫的美的藝術享受。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云門道中晚步·宋·李彌遜》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