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忠
蘆花遠映釣舟行,漁笛時聞三兩聲。
一陣西風吹雨散,夕陽還在水邊明。
這首詩寫的是秋天傍晚在溪邊遠望的所見所聞,屬于寫景之作。
“蘆花遠映釣舟行,漁笛時聞三兩聲。”“蘆花”,此處即指蘆葦,用以點明節令是秋天。“映”是遮蔽的意思。這是一個濃云密布、風雨交加的傍晚,能見度本來就很低,更何況那“釣舟”又是在被蘆花映蔽著的遠方,詩人是如何得知,怎樣看到的呢?事實上他并未看見,而是由那“時聞”的“三兩聲”“漁笛”推想而知的,是先聽到漁笛聲,然后才想到蘆葦那邊有釣舟的。所以,就詩人接觸景物的程序來說,這是兩個倒裝句子。詩歌如此開首,不但構成一種只聞其聲、不見其影的幽遠意境;而且,詩人為漁民的擔心,也顯得合乎情理了,因為他無法知道漁民是否帶有雨具。
接著的兩句,“一陣西風吹雨散,夕陽還在水邊明”,意境轉為開闊明朗,心境也變得輕松愉快起來。這“一陣西風”既吹散了天空的濃云急雨,也把詩人心頭由于關懷漁民的安全而生起的烏云,吹得蕩然無余了,出現在他眼前的是雨過天晴、溪水映夕陽的明快境界。
詩人青年時代曾經為僧,篤信佛學,一生堅持“天地好生”的信條,始終關心著人民的疾苦,早在元朝統一全國的征戰中,由于他的建議,就曾全活過無數黎民。七絕《溪上》所表現的真摯情感,是他關心民生疾苦的又一個例子。清朝戲劇理論家李笠翁說過:“說景即是說情”。這首詩通篇無一字不在寫景,卻又無一字不是飽和著真情:繪景成畫,畫外有情,情由景生,景浸于情,這大約就是它在藝術表現方面的主要特色吧。
上一篇:曹之謙《秋夜》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方回《春晚雜興》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