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綱《望羅浮》原文與賞析
翁方綱
篷窗集金石,著錄又三年。
未得斯深入,編摩意闕然。
苔名丹灶底,云篆鐵橋邊。
不曉山靈意,終封抑肯傳。
翁方綱是清代著名經史、考據及金石研究的學者,論詩主“肌理”說,強調用學問作根底,增加詩的骨肉。因此,他作詩喜言學問而少性情,用考證金石來作詩,結果金石考證,雜錯其間,成為一種學問詩。
這首詩由金石題刻入題,結合詩人鉆研此道的嗜好,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寫登臨羅浮山的所見所感,為他人詠羅浮所未曾觸及者,頗有理趣。首聯“篷窗集金石,著錄又三年”,說明詩人一直孜孜于金石之道,多年四處奔波搜集金石文字,勤于著錄?!芭翊啊贝概翊@里用作乘船?!坝帧弊盅杂诖说烙心暌印nh聯“未得斯深入,編摩意闕然”,宕開一筆,寫在未到羅浮山之前,輯錄摩印前人珍品的愿望一直不能如愿以償,這一缺憾長久縈繞在心中難以排遣。以上兩聯,一方面表現了詩人對金石題刻藝術的酷愛和執著的追求; 另一方面為后面寫羅浮山的所見所感進行了鋪墊。
以上在入題之前,先表達了詩人至愛金石題刻的感情,為尋前人名刻,不惜多年四處奔走,因裒集不廣而惆悵不已。直到頸聯,才入正題,但意脈上卻是前后貫通的?!疤γぴ畹?,云篆鐵橋邊”,詩人登臨羅浮,似對水光山色不甚留意,卻在細心搜尋著前人刻篆。近有煉丹灶下掩在蘚苔中的題名,遠有直插云間鐵橋峰邊的刻篆。此聯是景語,亦是情語,詩人把自已酷愛金石的感情以及見到題刻藝術寶庫后的喜悅之情,熔化于對景物的描寫中,景中寓情,情思無限。尾聯由前生發而來,直抒感慨,詩人似問山,又似問已: 如此精妙的題刻,是山有意將其封存起來,抑或是在等待著有識者將它們發掘出來,流傳于世呢? 以此作結,意味深長,耐人涵詠。
詩貴創造,袁枚曾譏翁氏“誤把抄書當作詩”,但這首詩意新語工,道人所未道者是其最大特點,且承轉之間,意脈流暢,用語自然,一反翁詩艱澀生硬之病,不失為一首別具匠心的好詩。
上一篇:柳永《望海潮》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呂守增《望蒿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