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繹《巫山高》原文與賞析
蕭繹
巫山高不窮,迥出荊門中。
灘聲下濺石,猿鳴上逐風(fēng)。
樹雜山如畫,林暗澗疑空。
無因謝神女,一為出房櫳。
《巫山高》,樂府詩題,最早為《漢鐃歌十八曲》之一。《樂府解題》曰:“古詞言,江淮水深,無梁可度,臨水遠(yuǎn)望,思?xì)w而已。若齊王融‘想象巫山高’,梁范云‘巫山高不極’,雜以陽臺神女之事,無復(fù)遠(yuǎn)望思?xì)w之意也。”這就是說,《巫山高》最早只是表現(xiàn)“江淮水深,無梁可度”,只能“遠(yuǎn)望思?xì)w”的內(nèi)容,后來王融、范云等人寫的《巫山高》,夾雜上巫山神女的傳說故事,就不再有“遠(yuǎn)望思?xì)w”的意思了。宋人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中,除《漢鐃歌十八曲》中的《巫山高》之外,共搜集了南朝和唐朝詩人的《巫山高》22首。這22首都是描寫巫山的高峻險要和巫山神女的傳說故事。在這些詩中,梁元帝蕭繹的這一首是寫得比較好的。
詩的頭兩句,寫巫山高峻綿長,遠(yuǎn)遠(yuǎn)地出現(xiàn)在荊門山的前面。迥,遙遠(yuǎn)之意。荊門,山名,在湖北宜都縣西北,大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相對,上合下開,為大江絕險處。出荊門,即意味著告別了巴山蜀水。接下來“灘聲”四句,著力描寫巫山巫峽一帶壯美秀麗的風(fēng)光: 處處是激流險灘,飛瀑擊石,波濤洶涌澎湃,樹上猿猴逐風(fēng)而鳴,山上各種樹木叢生,把峰巒裝扮得燦若圖繡,山澗樹木更加茂盛,因光線較暗,更顯得濃蔭密布,望去難見谷底,恍若碧霄。
如果僅僅描寫這些,這首詩還難稱佳作,它超凡脫俗的驚人之筆是結(jié)尾兩句:“無因謝神女,一為出房櫳。”一為,專一為此。房櫳,窗戶,這里指屋子。這兩句說,我沒有機會感謝神女,便特意走出屋子,希冀一遇。詩人要感謝神女什么呢? 這個問題是饒有趣味的。
描寫巫山巫峽的詩人,大都不會忘記巫山神女,但如何去寫,卻大有文章。其中多數(shù)都附會楚王與神女的風(fēng)流韻事,顯得格調(diào)不高。其中,和梁元帝同時的費昶的“愿解千金珮,請逐大王歸”,唐人沈佺期的“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徘徊作行雨,婉孌逐荊王”,更是庸俗不堪。梁元帝在這里能翻出新意,不同凡響。據(jù)宋人范成大《吳船錄》:“今廟 (神女廟) 中石刻引 《墉城記》,瑤姬 (即神女),西王母之女,稱云華夫人,助禹驅(qū)鬼神,斬石疏波,有功見記。”如是,則神女是助禹治水有功,為人民謀利除害的好天神。有了神女,才有了美麗的三峽,有了“巫山高不窮”,有了“樹雜山如畫”。這里的謝,該是感謝她助禹治水、“斬石疏波”、開劈三峽之功。梁元帝這么寫,也把這后兩句同前面六句對巫山巫峽的描寫,在內(nèi)容上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那么,梁元帝是否可以如愿以償,見到神女呢?詩人未作交代,留給讀者去馳騁想象。但是,他在《孝德傳序》中說:“地出黃金,天降神女。感通之至,良可有稱。”(《藝文類聚》卷二十)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詩人或者可以見到神女,一睹其風(fēng)采,并當(dāng)面感謝她的功德吧!
上一篇:劉繪《巫山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閻立本《巫山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