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長安秋望》原文與賞析
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作品題為“長安秋望”,首句即開門見山,入筆擒題。“樓倚霜樹外”的“倚”是倚傍的意思;“外”字泛指外邊。秋天的樹木經過霜打,多半木葉脫落,越發顯得高聳挺拔; 然而,倚傍霜林的樓臺又高出樹木之外。惟其樓高登臨,方能縱觀全景,無論遠近,一覽無余,盡收眼底,充分領略秋色的高遠清明之美。
次句緊承上句,描寫望中所見的天容。“鏡天無一毫”,是形容藍天如鏡,明凈澄澈,沒有絲毫的云彩,一塵不染。這種近于虛空的寫法更突出了秋景的高遠寥廓,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特殊感受。
三、四兩句“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進一步將筆勢轉至遠處望中的終南山。終南山一名中南山,又稱太乙山,位于長安城南。山勢峭拔,群峰秀麗,為古城長安的一大游覽勝地。這里,詩人描寫聳立的南山與高爽的秋色相互映襯,更顯得氣勢峻拔,高聳入云。
全詩首尾呼應,緊扣一個“望”字,描繪了自長安高樓眺望終南遠山所見的清秋景色。格調清新,意境高遠。
作品在構思方面,不僅中心突出,而且還運用了逐層翻進的寫法。寫霜樹挺拔,而樓更聳立; 秋色寥廓,山更巍然。景物互為依托,層層遞進,步步登高,構成一種高遠開闊的詩歌境界。
這首詩的后兩句,曾被前人稱為“警絕”妙句(《后山詩話》),尤見藝術功力。歷來歌詠終南名篇,多以實物加以夸張比擬。如王維《終南山》詩云:“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孟郊 《游終南山》云:“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寫終南之勢,倚日傍月,近天接海,充塞天地,雖用新穎比擬,極度夸張,但畢竟受到有形之物的限制而缺乏一種內在的靈動之感。杜牧的詩則跳出了這種窠臼,匠心獨具,將無形的秋色與有形的南山相互比照。以虛托實,化實為虛,突出了大自然的內在氣勢。于此,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到山色、形態,而且還可以感受其內在的氣質,性情,從而顯得氣韻生動。同樣,詩中雖然沒有直接抒情,但從詩人登高望遠,及其所見的寥廓天宇,巍峨南山,“氣勢兩相高”中,不難了悟出詩人的高情逸趣。這種寫法,即司空圖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詩品》) 唐詩三昧,可見一斑。
上一篇:和瑛《重游羅卜嶺岡》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舒元輿《長安雪下望月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