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承《游金焦兩山記》原文與賞析
王叔承
丙寅五月,同陳貞甫、范伯楨、仲昭兄弟為金山游。自京口渡江而西,數里及山。由修廊左折入寺。廊壁嵌古今碑題數十百,虛敞臨江。寺中,觀中泠泉亭,而井之水,經品為天下第一云。又左右三四折,數百步。至吞海亭。又上則留云亭。亭立絕頂,所謂妙高峰也。東顧海門,南絕吳、越,上游北襟淮、揚,長江自岷、夔、湘、蠡涌天西來,分下山足,兩岸商舟萬計,檣立如林,江山奇勝,飄然神爽。下峰而南,至江天閣,懸空俯江,大可憩望,輒倚欄觴詠。 可二時許, 見月出江上, 輒徙酌寺門, 面石簰山地飲。山即郭璞墓,釃酒吊之,則暮潮明月作白,如大雪垂天,江寒逼人,不知為夏。又漁舟明滅波際,如畫工寫意家素縑飛灑水墨也。忽憶異時同商任叔、陸伯玉游此。今商生客死,陸生病,不果來。死生離別,覺江水悠悠者。山有日照崖、頭陀崖、朝陽洞、龍池,會暮夜,不及游。水有善財石,亦曰鶻山,分狀證之,蓋兩肖也。月下捫張清河詩碑,指識其字。議者謂張后無詩。或又誦杜少陵“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之句云。
游金之明日游焦。焦山去金山下流十五里。是日風大逆。舟人揚帆就風,橫折而下,倍直道六七,乃抵山。其半有關侯祠,飯焉。去祠左折,上登佳處亭,榴花甚吐,童子折一枝,佐飲。見山下江船亂流,僧曰:“漁鰣魚者,斤可十八錢,買而及釜,猶鲅鲅生動也。”右折而上,至吸江亭,則亭對金山而高倍留云,山亦大于金。金山峻絕,當津渡要沖者易;焦有田可稻麥,山根多巨奇石,如亂獸臥草中,草樹四垂,如衣女蘿衣者,固幽僻藏勝。夫金、焦,伯仲山也。乃坐焦而酹金云。頃之,客有買鰣魚來者,果鮮活色青,鰓微開合,遂烹魚,酌水晶庵、石庭庵,瞰江,又面隔江石壁,不減金之長廊耳。會日暮云垂,且雨,乃濯足江渚而去。按東漢焦光隱此,三詔不起,山以名。今嘉靖中楊繼盛又大書“椒山”二字于壁,及其名氏日月。椒山,楊所自號也。蓋焦、椒同音,或其自負。楊后竟以劾奸論死。忠臣處士,名節略等。陳子曰:“焦山亦云椒山矣。”
這篇游記,選自王叔承的《吳越游編》中。
金山,古稱“伏牛山”、“浮玉山”,到了唐代,因“裴頭陀于江際獲金數鎰,李錡鎮潤州,表聞,賜名。”(《新定九域志》卷五) 遂改名為金山。清代以前,山在鎮江西北的長江中,后來江沙淤積,才漸漸與南岸陸地相連通,現為金山公園。焦山,在鎮江東北的長江中。兩山北臨大江,擅江山勝景,又地處江南交通要道,因而游客云集,是江南著名的游覽勝地。王叔承于明嘉靖四十五年 (1566),偕同陳貞甫、范氏兄弟作金、焦兩山之游,寫下了這篇優美的游記。
作者先游金山,翌日再游焦山,全文按游山的時序,分成兩個自然段。
第一段,先寫金山之游。從開端到“飄然神爽”為止,記述登山所見景觀。作者先用非常簡潔的語言,交代了游山的年月,同游者和金山的地理位置。接著,以登山為線索,帶出沿途的景物。進入金山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嵌在廊壁上的許多碑刻,“碑題”,就是刻在碑碣上的、歷代文學家題詠金山的詩文。到了寺中,便參觀中泠泉亭,亭因中泠泉而建造,因為這里的水“經品為天下第一云”。據說長江水流至金山,分為南泠、中泠、北泠,唐人品評這里的水最宜煮茶,為天下第一。張又新《煎茶水記》:“ (劉伯芻) 較水之與茶宜者凡七等,揚子江南零 (即泠) 水第一。”離寺向前行數百步,經三四折,便到吞海亭和留云亭。兩亭大約取名于張祜詩,《登金山寺》:“水闊吞滄海,亭高宿斷云。”金山上地勢最高處為妙高峰, 又名金鼇峰, 留云亭便建在峰頂,“亭之絕頂, 所謂妙高峰。”作者站在留云亭里,四顧眺望,他從東、南、西、北、下五個方位,逐層描寫峰頂所見景色。“東顧海門”,向東望,長江入海處,浩瀚茫蕩;“南絕吳越”,向南望,江浙一帶地方,渺邈蒼茫;“長江自岷、夔、湘、蠡涌天西來”,向西望,長江從四川、湖南、江西奔流而來,波濤洶涌,白浪滔天;“上游北襟淮揚”,向北望,金山襟帶蘇北、淮南地區; 自峰頂向下望,只見江水在山腳下分流,兩岸商舟云集,“檣立如林”。江山勝攬,盡收眼底,至此,作者不禁驚呼:“江山奇勝,飄然神爽”。這里代表了金山景觀的基本特征,也是本文描寫金山之游的重點。“下峰而南”以下文字,分成三個層次,記述下山后的觀感。第一層文意,寫臨江觴詠。“下峰”以后,向南走,先到江天閣,因為這里俯臨大江,可以休憩眺望,便倚欄邊飲酒邊吟詩, 大約過了二個時辰, 又移到金山寺門前繼續飲酒。 寺門面對石山,俗稱郭璞墓,作者為了紀念這位晉代詩人,斟酒憑吊。這時,月出江上,暮潮與明月交輝,如滿天飛雪,江上寒氣逼人,遠處漁火忽明忽滅。此時此景,真像是一幅素縑上的、出自寫意畫家之手的潑墨山水畫。第二層文意寫懷念舊友。江山如畫,忽然勾引起昔日與商任叔、陸伯玉同游金山的追憶; 現在,商任叔已經客死他鄉,陸伯玉臥病在床,生離死別的無窮感慨,有如悠悠不盡的江水。懷友的情思與悠悠的江水相契合,作者運用的乃是即景起興的手法。第三層文意,用唐人詩的詩意總述金山勝景。金山還有日照崖、頭陀崖、朝陽洞、龍池等景點,因為暮夜已來臨,來不及去游覽。金山東面江上有善財石,狀如善財童子,又名鶻山,狀如鶻鳥,“分狀證之,蓋兩肖也。”夜游金山的種種景象,唐人張祜詩已經寫到,《題潤州金山寺》:“一宿金山寺,超然離世群。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池。樹色中流見,鐘聲兩岸聞。翻思在朝市,終日醉醺醺。”張祜,晚唐詩人,字承吉,清河 (今屬河北) 人,故稱張清河。今夜,在月下用手摸張祜詩碑,靠著手指靈敏的感覺,還可以識出碑上的字。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詩,原出《登岳陽樓》,游金山,觀大江,感受與杜甫詩意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同游的人都詠誦起杜詩來。前人詩意與眼前景觀相融,增添了金山游的情趣。
第二段,寫焦山之游。“游金之明日游焦”,輕輕一筆,便由上段很自然地轉入下段。作者先簡要交代了焦山的位置,道途遇風,行程艱難。接著,記游佳處亭。這里,作者記了二件事: 一是榴花怒放,惹人喜愛,五月正是石榴花開的季節,因而折枝助飲; 二是鰣魚,看到江船穿梭般來往,引出寺僧的一番話,介紹了鰣魚的時價和新鮮的特點。這一筆,是散文里草蛇留跡的手法,與下文烹魚酌酒,遙相呼應。行文到第三層次,作者將焦山與金山對比著描寫。一寫吸江亭,它面對金山的留云亭,焦山比金山大,吸江亭的位置也比留云亭高出一倍; 二寫焦山幽僻,它沒有金山峻絕,也沒有金山那種容易成為長江交通要道的條件,但是它的山根多巨石,奇石,好像一群獸物亂臥在草中,草樹四垂,好像披上菟絲,實在是一個幽僻藏有勝景的處所。金山、焦山各有長處,所以作者說“夫金、焦,伯仲山也。”而且舉杯酹酒,遙祭金山的留云亭。第四層次專寫烹魚酌酒。魚,是鮮活的鰣魚,酌酒,在水晶庵、石庭庵,庵對面隔江有石壁,“不減金之長廊也”,漫不經心的一筆,又扣到金山上。文章最后寫山名的由來。作者先交代山以焦光命名,早見于《輿地紀勝》的記載:“以后漢處士焦光隱此而名。”他又記述今人楊繼盛書“椒山”于石壁,椒山是繼盛的號,焦、椒同音,繼盛以此自豪。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任兵部員外郎,因為彈劾嚴嵩而下獄被殺。作者對焦光和楊繼盛同樣懷著欽佩的心情,楊“以劾奸論死”,是忠臣,焦光有才能而隱居不仕,是處士。文云:“忠臣處士,名節略等”。話雖簡短,卻蘊含著作者多么豐富的感情。
這篇游記寫景敘事,井然有序,按景物的順序,漫筆敘來,如數家珍,娓娓動聽,分敘金、焦二山景色,以金山為主,映帶焦山,前后文意密相呼應,很有章法。全文筆中有詩,景中有畫,記中有史,事中有情,步移景換,情隨境生,既生動細致地描寫出金、焦二山的景觀特征,又真切感人地抒寫出作者游山時的多種情思; 時或心曠神怡,舒暢歡樂,記下了游山時飄然神爽的真實感受; 時或心憂神愴,意悲情傷,表現著作者對國事世運的憂慮、忠臣處士的頌揚和故人舊友的深切懷念,這真是一篇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語言秀潔優美的游記散文。
上一篇:王思任《游金山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鄭日奎《游釣臺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