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九嘉
老稚扶攜訪熟鄉,驛塵滿路殣相望。
終朝拾穗不盈把,只有流民如麥芒。
《途中書事》詩,作者共寫了三首,這里選擇鑒賞兩首。前邊一首為其一,這首為其二。與前一首一樣,這首同樣是寫元軍南侵、金兵潰逃時百姓流離失所、難民無以活命的悲慘景象。前一首重點寫“逃”,這一首側重寫“饑”。盡管全詩未出現一個“饑”字,但是,句句均與“饑”字相連。第一句“老稚扶攜訪熟鄉”。“熟鄉”就是莊稼收成較好的鄉村。為什么要“訪熟鄉”呢?“熟鄉”糧食打的多,村民有吃的,討飯能要下,所以“老稚”都涌向“熟鄉”去想辦法充“饑”。第二句,“驛塵滿路殣相望”。“驛塵”就是驛車過后飛揚起的塵土,“殣”是餓死的人,“殣相望”就是到處可見餓死的尸體,這句直接寫出了由“饑”而死的慘景。第三句,“終朝拾穗不盈把”。難民們在地里拾莊稼,從早到晚拾不夠一把。為什么要“拾穗”呢?很明顯,為了充“饑”,既使拾夠一把也難以充“饑”,何況還拾不夠呢。第四句,“只有流民如麥芒”。村民為什么成為“流民”呢?還不是因為“饑”而去討吃。多“如麥芒”的流民,哪個不想填飽肚子呢。這首詩,句句寫“饑”,四句中沒有出現一個“饑”字,難以作到的事,作者卻作到了,這就是這首詩的寫作特色。
元代詩評家楊載在《詩法家數》中說:“書事,大而國事,小而家事、身事、心事。”宋九嘉的這兩首《途中書事》,書的全部為“國事”,作者系崇慶二年(1213)進士,歷任藍田縣令及應奉翰林文字等職,純系遠見卓識的政壇人物,他一要憂國憂民,二要關心個人升遷去留乃至整個命運問題,因此,他一提筆,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國事”了。這是《途中書事》寫作的另一特色。
上一篇:完顏璹《東郊瘦馬》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俊民《過濟源》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