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約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音“婆”)陽(今江西鄱陽)人。少年時隨父流寓于湖北漢陽,父死后流寓于湘、鄂間,結婚后居湖州,常漫游于蘇、杭、揚、淮一帶,到處依人作客,與當時不少著名的詩詞作家都有交往。姜夔(音“奎”)一生未曾入仕,可稱為專職詞人。他擅長詩、詞、書法、音樂,是高人名士的典型,性格瀟灑,寄情山水煙光,所寫愛情題材的詞,題意真摯而不浮艷,有些詞中也表露了一些關懷祖國命運的情思。他的詞屬于“婉約派”,風格清幽峭拔,音調諧婉,辭語精美,但有的過于追求形式,意境不深。
這是一首就揚州幾遭金兵蹂躪,追懷喪亂,感慨今昔的詞。作者在詞題下有序說: “淳熙丙申至日(宋孝宗淳熙三年即1176年冬至那天),予過維揚(揚州),夜雪初霽(晴),薺麥彌望(滿目),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自制詞牌),千巖老人(詩人蕭德藻,姜夔是他的侄女婿)以為有《黍離》之悲也。”作者自己道出詞中的題旨所在。江蘇的揚州,在隋唐時代是交通沖要,并以歌舞繁華之地著名。宋王朝南南后,金兵加緊南侵活動,曾兩次侵陷揚州(1129、1161),使城市受到嚴重破壞。作者過揚州時節雖是第二次大破壞的十五年之后,但所見仍是一片“廢池喬木”, “冷月無聲”,為此他非常恨怨金兵的野蠻破壞,也異常惋惜這座名城的繁華難再。在姜詞中,這是一首現實性較強、情景描寫逼真、感慨深沉的作品,歷來被認為是宋詞中的名篇,其中的許多佳句,多被后人稱道。
作者寫這首詞是要悲吟城市繁華的被毀,同情人民苦難的深重,而寫出來又還是自己的“婉約派”的風格,為此作者用了今昔對比的寫法。對昔時的繁榮,以清淡、俏麗的色調描畫: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而這里風月繁華,更有唐人杜牧的“俊賞”,有“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為證。這樣寫,“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從現實到歷史的追溯,都有了具體形象確證。對比之下,今時的破敗,則令人觸目驚心,以致就是杜牧來看了,也會感到傷情難賦的。作者以濃重的色調,描畫了可悲可怕的一片慘痛情景: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蹦怯忻摹岸臉蛉栽?,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寫揚州有名的杜牧,也會是“算而今重到須驚?!?/p>
在古典詩文中,寫戰爭造成的國破城荒,人民所受的戰亂痛苦,多有細致入微、驚心動魄的作品,如蔡文姬《悲憤詩》,鮑照《蕪城賦》,杜甫的許多詩作,但以詞寫這種題材,并且寫得這樣情深筆細,還是不多見的,這出現在姜夔筆下,尤其令人感到可貴。
上一篇:吳梅村《一舸》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