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今濟南市)人。他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整個一生都是在國家危亡的動亂生活中度過的。在他出生前十三年,北宋即遭遇了亡國的大難,中原淪于金人之手,辛棄疾的家鄉被占領,南宋朝廷偏安東南,對金妥協,換取茍安圖存。在淪陷區長大的辛棄疾,不甘于金人的統治,二十一歲那年組織過一支反金的義軍,與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聯合,準備投歸南宋,由于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張安國等所殺,義軍潰散。辛棄疾當時曾親自領五十名騎兵襲入金營,捉回降金的叛賊,解押到朝廷,斬首示眾;辛棄疾的勇敢行為受到時人的欽佩。他這時留在了南宋,做了江陰(今江蘇江陰)僉判。辛棄疾在南宋最初幾年,官職不高,但他很關心收復中原問題,不斷上書陳述有關謀策,但根本不被采取,從此他第一次感到了失望和壯志沉埋的痛苦,登建康賞心亭寫《水龍吟》就是他的心情抒發。后來由于他的見識逐漸被朝廷所了解,曾派給他滁州太守等職,又在許多地方任安撫使,在任期間他做過不少好事。辛棄疾的抗金復國的主張,在南宋當時從總的方面來說是被壓抑的,他四十二歲那年,被彈劾落職,此后長期過著退隱的生活。辛棄疾在退歸上饒帶湖以后,壯志難酬的憤慨,國土分裂的悲痛,仍時常泛于心底,這在他的詞中都有反映。辛棄疾寫詞流傳至今者有六百二十多首,在詞人中,不論質與量,他都被認為是首位作家。他的詞以豪放的風格為主,壯懷激烈,感慨深沉,想象新奇,語言形象。他承續了蘇軾的豪壯的詞風,但他開拓了自己獨有的境界,達到了一個輝煌的高度。
辛棄疾從北方南渡以后,雖有雄才大略,但卻未被重用,他先任江陰僉判,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又任建康通判(州府行政長官助理),都是低級文官,這對于他這位“壯歲旌旗擁萬夫”的非凡人物,和抱著“了卻君王天下事”的壯懷來到江南的愛國志士,并不是期望中的事業。正是帶著這種心情,他登上賞心亭,極目遠望,入目的秋天景色,勾引起心頭的愁苦,深痛自己報國無門,發出英雄無用武之地和知音難遇的深沉感嘆。他用形象表明,自己并不是一般地懷念家鄉,更不是為了謀求身家利益,憂愁的是空看國勢飄零,而自己卻又年華虛度。充滿全篇的愛國者的悲憤情意,在表現上曲折紆回,激動人心。
這首詞一開始就描繪了楚天的廣闊秋景。此日天高氣清,天無盡頭,水隨天去,水也無盡頭,秋與水天一色,秋也無邊無際了。隨著這天宇的廣闊,人的愁情也放大了許多,好象與天、水、秋凝在了一起,也無邊無際了。起句的破空而來,使此詞境界廣闊,給志士懷才不遇以巨大的環境包容,使愛國英雄的報國無門的苦悶得以充分展開。
詩人望山則情滿于山,在廣闊的秋空里遙望遠山,山擋住了視線,也阻遏了愁情,這時作者把廣布天下的愁情,與遠山又結合在一起。因為水流遠去,愁情被延長了,卻并沒有被流盡,而青山入目,卻“獻愁供恨”,這時愁情又加重了許多。人懷愁恨,又增愁恨,則使人不能自持了。何況又是“落日樓頭,斷鴻聲里”,光色、鳴聲,都在激發南來的游子,深感前程暗淡,孤立無望,因而表情寄恨的動作也達于極致: “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庇⑿蹮o用武之地,愁情無傾泄之所,才空看吳鉤,愁拍欄干。非沉恨填胸,難作如此深沉慷慨之語。有人說王粲登樓之賦無此慷慨,并非是過譽之辭。
詞的下片連用了三個典故,說自己不想學為吃莼菜、鱸魚而辭官歸家的張翰,也不想效法許汜去“求田問舍”,而想要以北征金城的桓溫為榜樣,能實現帶兵北伐的志愿??墒窃鯓訉崿F這樣的志愿呢?只能虛度流年,憂愁風雨, “無人會登臨意”,更找不到同情人!悲壯情懷,達于極點。上下兩片的結尾互相照應,越到后來,越發激昂,顯示了裂竹絕弦的風格色調。
上一篇:賈島《渡桑乾》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陸機《猛虎行》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