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風景名勝區·花徑》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牯嶺西谷,距山鎮約1公里,古稱“白司馬花徑”,以白居易循徑賞花得名。花徑石門側鐫刻的對聯“花開山寺”“詠留詩人”,形象地記錄了這一文苑佳話。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白居易于暮春花落的四月上廬山,游至大林寺帶,發現這里的桃花綻放正艷,遂揮筆寫下了著名詩篇《大林寺桃花》。1949年后,花徑公園多次修建,現有花徑亭、景白亭、花展室、白居易廬山草堂等諸景。傘頂紅柱的花徑亭,系當年白居易賞桃寫詩的地方。亭間正中露出一塊橫石,上刻“花徑”二字,相傳為白居易手書,系1930年被客居山中的學者李拙翁發現。在大林寺遺址上,1961年建成“如琴湖”,面積達10萬余平方米。湖亭披霞,水榭映月;鮮花綴岸,漣漪泛碧,與牯牛嶺相互增輝,極具風采。1987年在花徑景區內新增“白居易廬山草堂”陳列室,較系統完整地記述了唐元和十年至元和十四年白居易被貶江州時在廬山的活動。
〔古詩文賞析〕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大林寺在廬山北部、大林峰南,系晉僧曇詵所建,現已不存。但因為白居易的這首杰作,使原大林寺一帶的風景為后世所矚目,白居易當年詠贊桃花的地方現已是廬山著名景區“白司馬花徑”。
這首詩的第一、二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用對比的手法,由點及面,以斑現豹,借山寺桃花寫深山特有的景色。暮春時節,九江早已是春花零落,夏意來臨,而廬山的桃花卻剛剛盛開,燦爛若云,嬌艷迷人。這不是藝術的夸張,而是真實的描繪。海拔每上升200米,氣溫下降一度,大林寺海拔1100余米,比九江要低五、六度,所以九江的春天早已走遠,而廬山仍然是一片盎然的春意。詩的三、四句“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在前二句的基礎上抒發情感,既流露出詩人對春光易逝的惋惜,又深深表達了詩人對廬山春意正好的驚喜,進而表達出詩人對廬山風光的深深喜愛和贊美。
然而,詩人在這首詩中并不是僅僅詠贊桃花,而是蘊含著更深刻的用意。白居易所處的時代正是安史之亂以后的中唐時期,唐朝的極盛時代已經有如大江流水那樣一逝而過。當時,從中央到地方,矛盾重重,政治一片腐敗。“直言極諫”的詩人卻受到權貴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使他為自己仕途生涯的坎坷際遇而憂憤不已。詩人在江州借一個淪落天涯的琵琶女的悲慘遭遇,抒發自己橫遭貶謫的憤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種憤懣和悲愴不是也蘊含在“人間四月芳菲盡”“長恨春歸無覓處”的感嘆之中嗎?只有美好的大自然能給詩人一些安慰,使詩人暫時忘卻煩惱,“不知轉入此中來”在表達出詩人又驚又喜的同時,也進一步反襯出作者對黑暗現實的深深不滿和失望。
(賀偉)
〔現代散文〕 春雨瀟瀟。
我獨自在廬山“白司馬花徑”徜徉。剛剛經過嚴冬的松柏,被春雨洗得格外清新翠綠。山坡上嬌嫩的青草鮮得亮眼,桃枝上綴滿淺紅的花蕾。淡淡的霧,似飄繞的輕紗一樣,籠著山,罩著湖,象一幅水墨畫,是一首朦朧詩,更宛如時而清晰、時而模糊的夢境。
是的,是象夢境。當我穿行在迷蒙綽約的湖山亭榭之中時,便恍如進入了夢境。我穿過“景白亭”、“賞桃亭”、“憶琴亭”等與白居易有關的景點時,便感到一會兒象是在九十年代的今天,一會兒又象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尤其是當我駐足在1987年落成的“白居易廬山草堂”前,這種夢幻般的感覺更加強烈,好象草堂里隨時都會走出方巾青衫的詩翁,一邊手捋胡須,一邊吟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我在草堂前久久地盤桓,注望著草堂剛勁挺拔的杉柏,草堂側旁春風吹又生的青草,思緒象草堂前的清泉一樣潺潺流動,不時濺起晶瑩的浪花。
草堂是仿白居易所建的廬山草堂式樣建造的。它是狹小的,只有86個平方米,一間正廳,左右兩間側室;但它的內涵卻是無比的寬廣,飽含著廬山和白居易之間的深厚情誼,飽含著人民對白居易的深深景仰和懷念。草堂也是古樸的,沒有飛檐雕棟、赤柱碧瓦,鐵瓦屋頂覆蓋著柔韌的巴茅,地面是夯實的泥土;但它又是那么高貴典雅,勝過多少金碧輝煌的華廈。新建的“白居易廬山草堂”將人民對偉大詩人的景仰和懷念表達得淋漓盡致,每一個走近它的人,目光中都流出深深的崇敬;每一個離開它的人,目光中都含著依依的眷念。人們從五湖四海走向它,從五大洲七大洋走向它,又將它帶往五湖四海,帶往五大洲七大洋。
草堂里的墻壁上懸掛著描繪白居易在廬山活動的繪畫和白居易詠贊廬山的詩篇,放滿三間房屋的玻璃柜中陳列著歷代出版的白居易的詩集和國內外研究白居易的專著,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絢麗多彩的寶庫。那一本本飽含著詩人對人民的深切關懷和同情,對黑暗勢力強烈抨擊的詩集如同晶瑩璀璨的珍珠,隨著時間流水的淘洗,越來越放射出奪目的光彩。詩人的心為人民而激動,人民的心又怎能不為詩人而激動!野火燒不盡青青的春草,歲月的風塵又怎能淡化人民對詩人的崇敬和懷念。
春雨瀟瀟,瀟瀟的春雨象是綿綿不盡的思念。廬山的桃花永是這么粲然,廬山的草木永是這么含情,一個偉大的詩魂,必能永生在廬山的懷抱中。
(賀偉)
上一篇:詠《九華山風景名勝區·花臺春色》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蘇州》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