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浙江省·于謙墓》古詩詞賞析大全
于謙墓,在浙江杭州三臺山麓。于謙,明代浙江錢塘 (今杭州)人,字廷益。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刺族入侵,英宗朱祁鎮聽信太監王振,率兵親征,結果兵敗于土木堡(今河北懷來),50萬大軍全部覆沒,自己也被俘。當時京師(北京)危急,群臣議論遷都,兵部尚書于謙反對南遷,擁立英宗之弟景帝,并率軍民奮勇抵抗,在北京城外擊退瓦刺軍,保衛了京城。瓦刺軍帥也先見無隙可乘,就與明室達成和議,歸還英宗。當時朝廷論功封于謙為少保。景泰八年 (1457年) “奪門之變”中英宗復辟,竟以 “謀逆罪”逮捕于謙,加以殺害。英宗死后,成化二年憲宗下詔為于謙平反,追認復官,追謚 “肅愍”。萬歷年間神宗又改謚他為 “忠肅”。其遺骸運回杭州,在三臺山立墓,后人也稱此墓為于忠肅墓。原墓已不存,現正擬重建。
山川不改仗英雄,浩氣能排岱麓松;
岳少保同于少保,南高峰對北高峰。
[詩名] 西湖竹枝
[作者] 黃周星,字九煙,又字景虞,上元 (今南京市)人。明毅宗崇禎十三年授戶科給事中,不就職。明亡后,改名黃人,字略似,寄居湖州。70歲時自沉南潯河而死。
[注釋] ●排岱麓松:推動泰山的大松,言其浩氣的偉大。岱,泰山的別名。●岳少保同于少保:岳飛、于謙生前都因戰功封過“少保”官爵,他們的遭遇也極相似。●南高峰對北高峰:作者以西湖的兩座山峰比喻岳飛與于謙。他們兩人死后都被葬在西湖的山麓。
夢里相逢西子湖,誰知夢醒卻模糊;
高墳武穆連忠肅,添得新祠一座無?
[詩名] 憶西湖
[作者] 張煌言,字玄箸,號蒼水,鄞縣人,明崇禎十五年舉人,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堅持抗清。清康熙三年七月,在浙江象山縣南的懸岙島上被捕,同年九月,被殺害于杭州。此詩是被捕后所作,詩中表白了詩人寧死不屈的精神。
[注釋] ●高墳句:言岳飛 (岳武穆)與于謙(于忠肅)的墓都在西湖邊。●添得句:意思是問:是否能在西湖邊上添一新祠,言外這將是他認為最光榮的歸宿,表明了寧死不屈的精神。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向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是鴟夷。
[詩名] 人武林
[作者] 張煌言
[注釋] ●有我師:表白決心在西湖上找自己的老師(指岳飛與于謙)。●日月句:贊于謙的光明磊落。●乾坤句:言岳飛以自己的豐功保住了當時南宋的半壁江山。●慚將句:作者自謙未建功業,愧于空手與岳飛、于謙鼎足而三。●敢向句:敢以自己的赤膽忠心,在西湖邊借一棲息之枝。“敢”字也表現了作者誓死如歸的決心。●鴟夷:皮制大袋。春秋時伍員忠于吳國,吳王夫差卻聽信讒言,逼他自殺,還把他的尸首裝進皮袋子,投在江中。枚乘《七發》描寫錢塘江濤說:“其少進也,浩浩溰溰,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這里,張煌言自信他殉難后也會象人們所傳說的伍員故事那樣,魂魄化為錢塘江上的怒濤,鼓蕩不息。一本作“怒濤豈必盡鴟夷”。
不讀先生傳,誰知社稷危。
中原無恙日,少保大名垂。
獨定千秋業,偏留萬古悲。
自來墮淚碣,寧止峴山碑!
[詩名] 于忠肅墓
[作者] 沈祖孝,字因生,一字雪樵 (今浙江省吳興縣) 人。
[注釋] ●社稷危:英宗朱祁鎮輕率出征被俘,50萬明軍被殲,也先挾英宗,叫嚷要北京的軍民開城投降,當時京師兵卒不滿10萬,人心惶惶,危在旦夕。社稷,封建君主制對國家、政權的稱謂。●中原無恙:在危急關頭,于謙力主社稷為重,君為輕,他當即擁立監國郕王朱祁鈺即位,一面借此拒絕也先要求,在北京城下擊敗也先,中原轉危為安,明朝江山得以保存。●萬古悲:英宗朱祁鎮被放回后,從個人得失出發,對失去帝位耿耿于懷。景泰八年他在北京城內突然襲擊景帝。復辟登基后,逮捕于謙,將一代忠臣誣殺,留下萬古之悲。●墮淚碣、峴山碑: 見湖北省“峴山”篇。寧止,豈只。詩句意思是象峴山碑那樣令人墮淚的碑碣,在世上是不少的。
上一篇:關于描寫《福建省·九曲溪》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山西省·五臺山》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