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江蘇省·金山》古詩詞賞析大全
金山,在江蘇鎮江市西北,原名氐父山,又名金鰲嶺,也叫浮玉山。唐代起通稱金山。高60米,原屹立在長江之中,后來由于長江水流變遷,到清朝道光年間金山開始與南岸相接,現在已變成內陸山。山上有金山寺,始建于東晉,原名澤心寺,唐代起稱金山寺。宋真宗天禧年間,因真宗曾夢游金山寺,故賜名龍游寺。清康熙帝南巡時又賜名江天禪寺。廟宇依山勢而造,使山與寺合為一體,故而有“金山寺裹山”之稱。金山有壯烈的英雄故事,如南宋韓世忠、梁紅玉夫婦在此地抵抗金兵,留下梁紅玉江船擊鼓退金兵的故事;也有迷人的神話傳說,如白蛇娘子與法海和尚斗法,水漫金山的故事,如今山上還有法海坐禪的山洞 (法海洞)。登山巔可眺望長江,鎮江的山水盡收眼底。
金山
一宿金山頂,超然離世群。
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云。
樹色中流見,鐘聲兩岸聞。
翻思在朝市,終日醉醺醺。
[詩名] 題潤州金山寺
[作者] 張祜,詩人終生布衣,性愛山水,多游名寺,故多山寺題詠之作,這首詩就是其中之一,詩中反映出他寄情山水,超然塵世的情志。
[注釋] ●離世群:離開了塵世人群。●僧歸二句:意思是,月夜僧人乘船歸來,早晨,寺堂邊云霧繚繞,好象是龍乘云飛出一樣。●朝市:朝廷,做官的場所;市是市場,總之是爭名奪利的地方。
吳客獨來后,楚橈歸夕曛。
山形無地接,寺界與波分。
巢鶻寧窺物,馴鷗自作群。
老僧忘歲月,石上看江云。
[詩名] 金山寺
[作者] 梅堯臣,宋代詩人。慶歷元年(1041年) 詩人赴湖州監稅任途經金山時作此詩。
[注釋] ●吳客:梅堯臣是安徽宣城人,自稱吳客。●楚橈句:在夕陽輝照下,詩人將乘舟離去。楚橈,稱自己所乘之舟。●山形二句: 山寺四周環江(當時金山為江島),與陸地不接;遙望金山寺宛若漂浮的仙山,故稱“與波分”。●巢鶻二句:說巢中的海鶻安閑地窺探地上的動物;鷗鳥自由地成群飛翔。描寫了安定平和的境界。鶻,原詩序有句:“東小峰謂之鶻山,有海鶻雄雌棲其上,每歲生雛,羽翮既成,與之縱飛,迷而后返,有年矣。”●老僧二句:說寺中老僧在此種仙山瓊島、空明淡泊的環境中修身養性,忘記了歲月,年年月月在石上看著那悠然飄逸的江云;也有人認為此二句是描摹寺僧佇立江岸崖頭凝望遠去的朋友,表現出寺僧對詩人一片真摯感情,其中“江上云”是比喻乘舟而去的游子。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己,有田不歸如江水。
[詩名] 游金山寺 (全詩22句)
[作者] 蘇軾,宋代熙寧四年(1071年)受貶謫,赴杭州通判任途經鎮江金山時所作。詩中有倦游思鄉之情。
[注釋] ●我家句:蘇軾家鄉是四川峨眉山下的眉山縣,古時認為長江的上游是岷江,因此詩人稱其家在江水源頭。●宦游句:說他宦游半生,一直把發源家鄉的水送入大海,這里含有倦游之意。●聞道二句: 聽說這里江水漲潮時潮頭有一丈多高; 現在是冬季了,在江岸還刻有沙痕。●中泠二句:說金山中冷泉南的石盤陀,自古以來就隨波濤出沒。●試登二句:說登上山頂佇望家鄉,可是大江兩岸青山隔阻,望也望不見。●江山二句: 說山水如此美好卻不回鄉,江神都覺得奇怪,說我頑固。●我謝二句:說我謝謝江神的關心,但這是不得已的,如果有數畝薄田足以養家,我再不回去,那就像東去大江一樣,含蓄地表達了仕途的艱難和對官場的厭倦。
雙塔嵯峨聳碧空,爛銀堆里紫金峰。
江流吳楚三千里,山壓蓬萊第一宮。
云外樓臺迷鳥雀,水邊鐘鼓振蛟龍。
問僧何處風濤險,郭璞墳前浪打風。
[詩名] 登金山
[作者] 馮子振,字海粟,元代攸州(今湖南攸縣)人,號悟悟道人,是元代散曲家、詩人。
[注釋] ●雙塔:金山有寺,寺原有雙塔高聳山上,叫“薦慈塔”、“薦壽塔”,《大唐揚子江心金山龍游禪寺之圖》即繪有南北二塔,明初毀于火,明代重建一塔,迄今。●嵯峨: 山勢高峻貌。●爛銀:指江上白浪。紫金峰:紫金色的山峰,指金山。●江流句: 長江由楚地入吳地,流經數千里。●山壓句:蓬萊是傳說中的海上仙山,以黃金、白銀筑為神仙宮闕。此句是說金山的氣勢和富麗壓倒了蓬萊仙山。●云外句:樓臺高聳云天,使鳥雀發迷。●水邊句:寺廟的鐘鼓聲傳于水邊,使蛟龍振奮。●郭璞: 東晉人,字景純,博學多才,詞賦為東晉之冠,著作亦很多,后為王敦所殺,墳在鎮江江邊。
萬古標形勝,中江一柱尊。
水分天作塹,地坼海為門。
鐘磬來波面,蛟龍聚塔根。
蘄王血戰處,墜馬有驚魂。
[詩名] 金山
[作者] 潘耒,字次耕,吳江人,曾師事顧炎武,清代學者。
[注釋] ●中江一柱:指金山竦峙江中,為萬古形勝之地。●水分句:長江之水在這里分為兩道,留下天塹。●地坼:大地在這里裂開,似乎是海的門戶。●蛟龍句:水中蛟龍似乎聚集在寶塔腳下。●蘄王: 南宋名將韓世忠,封為蘄王,曾與金兵血戰于此地。●墜馬:金兵主帥金兀術在此處被韓世忠戰敗,喪魂失魄,墜馬驚魂就指的是金兀術的狼狽相。
大江東下海門寬,萬里奔流激箭湍。
不信山從水底出,卻疑身在畫中看。
龍窩燈火千株動,蜃氣樓臺一點寒。
誰道風波不可陟,風浪危處卻平安。
[詩名] 金山
[作者] 魏際瑞,原名祥,字慕修,明代江西寧都人,有才名。
[注釋] ●激箭湍:江流直下,水勢湍急,有如箭飛。●龍窩句:指水上反映各種燈影、光影。●蜃氣句:指霧氣中幻現的樓閣亭臺,因顯現在水中,故稱“一點寒”。●陟: 渡。
振衣直上江天閣,懷古仍登海岳樓。
三楚風濤杯底合,九江云物坐中收。
石簰落照翻孤影,玉帶山門訪舊游。
我醉吟詩最高頂,蛟龍驚起暮潮秋。
[詩名] 登金山
[作者] 王士禛
[注釋] ●江天閣:即觀音閣,在金山頂上,清初改金山寺為江天寺,因名。●海岳樓: 《京江志》:“海岳樓,宋米芾居此,在府城東”。●三楚句:自三楚而來的長江風濤好像匯合于酒席之下。●九江:指長江在江蘇、安徽、江西等地的主流與支流。●石簰:《鎮江府志》:“三石山,一名筆架山,東有巧石,雖大水不沒,曰石排石,亦曰石簰。”●翻孤影: 山影在落照中翻動在水面上。●玉帶山門: 傳說當年蘇軾游山寺,與寺中主持了元談禪,了元請蘇軾解玉帶,呼侍者云: “收此玉帶,永鎮山門”。
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
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詩名] 登金山慈壽塔
[作者] 王安石
[注釋] ●慈壽塔:金山寺塔,矗立于金山之巔。南朝及唐宋時有雙塔,倒坍后明代建一塔,名慈壽塔,清咸豐年間又坍。今塔為光緒年間重建。塔高七級,每層四面有門。登臨塔頂,憑欄遠眺,面面有景:東望長江中的焦山和險固的北固山,南望鎮江市風光和遠處山巒,西望浩浩蕩蕩的大江激流,北望煙波縹緲的古鎮瓜州,令人心曠神怡,作者登塔,遂賦此詩。
翹江卓立樂孤懸,樹抱幽巖寺裹山。
滄浪難濯舊歲恨,似聞紅玉鼓聲酣。
[詩名] 鎮江金山
[作者] 王樹遠
[注釋] ●寺裹山: 金山寺巧妙地依山而建,殿宇后堂幢幢相銜,亭臺樓閣層層相接,山體與寺廟渾然一體,丹輝碧映,景色壯觀,形成 “寺裹山”的獨特風貌。宋代以來,就流傳著“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評語。●紅玉鼓聲酣: 梁紅玉是南宋名將韓世忠妻,高宗紹興年間,韓世忠與金帥兀術在鎮江水面大戰,梁紅玉在船頭擊鼓助戰,士卒受到極大鼓舞,終于以少勝多,大敗金軍,梁紅玉也被封為安國夫人。當年戰事即發生在金山附近。
上一篇:關于描寫《安徽省·采石磯》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長城》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