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七日蒙皇太后召見面奏,因皇帝四月二十一日入學讀書,仰承慈命照料一切事務。現作誡勉詩二章,擬書橫額,屆期交入內廷。奉懿旨允許存稿如左①。
一②
懔承列圣艱難業③,永記東朝復載恩④。心似權衡持正直⑤,事如涇渭辨清渾⑥。行成端賴研磨久,志減常因享用尊。見善則從過勿飾,義為人路禮為門。
二⑦
慎依家法敬臨民,上下情聯一點真。偕樂始容王在囿⑧,有為應念舜何人。簡篇要鑒興衰跡⑨,舟楫全資內外臣⑩。天命靡常修厥德,隋珠趙璧總浮塵(11)。
注釋 ①同治帝死,慈禧太后選定奕譞之子載湉繼承帝位,即光緒帝。為免慈禧的猜疑防范,奕譞事事處處謹慎小心,表示謙退。如固辭乘用杏黃色轎,秘奏預免皇帝親政后有推尊本生父母之舉等。他以歷代王公爭名逐利者的敗亡為鑒戒,給自己選定了穩妥的退身之路。這兩首告誡光緒皇帝的七律,便是奕譞這一態度的顯著證明。②詩中全面講述了英明帝王應守之道:謹承先帝遺業,珍重自己帝位;心宜公平正直,斷事分清善惡;行動需經深思,享用不宜奢糜,要從善如流,勿文過飾非,一切應以義、禮為先。所談全合正統儒家思想規范。③懔: 危懼、謹慎。④東朝:太后宮殿,此指慈禧太后。⑤權衡:權為秤錘,衡為秤桿,合為稱量物體輕重的器具。⑥涇渭:二水名,后以涇渭比喻清濁。⑦本首繼續告誡光緒帝,要謹依祖宗家法,善待百姓,情聯百官;要與民同樂,效法堯舜;要熟知歷史,借鑒興衰,體恤眾臣;要常修帝德,永固江山;不要貪戀珠寶等身外之物。這兩首詩表明奕譞謹尊孔孟之道,深愿永葆帝業之情。這種思想得到了慈禧的賞識與支持,因而允許將二詩貼在皇帝讀書的毓慶宮西墻上,以為皇帝的座右銘。⑧王在囿:指周文王受拘時而演《周易》之事。⑨簡篇:歷史。⑩舟楫: 比喻國家。(11)隋珠趙璧: 隋侯之珠,趙國之和氏璧,泛指珍寶。
上一篇:盛昱《捉御史》
下一篇:弘歷《時世裝,儆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