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好高髻,鄉間一尺長②。元和亦有時世裝③,因之流行遍四方,不為怡容為戚態,望而可知非兆祥④。所以少傅作詩儆戎變,雖然當時戎變久矣詎因髻椎面赭之改常⑤。作善降祥不善必致殃,應在君臣勤政持紀綱。區區婦人一時習俗所好尚,安能貽禍于家邦?尚憶辛未南巡吳郡縣,婦女裝飾原似尋常之所見⑥。及至丁丑復省方,吳女人人眉際烏綾作瓜瓣⑦。馬上一過覺可憎,然而禮不下庶人,亦弗呵禁令改換。久將自厭必更易,似此亦何系世道人心而為災祥之左券⑧! 五十篇可取者多,是篇吾謂近俗諺。
注釋 ①作于乾隆四十二年 (1777)。此詩為組詩《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并效其體》之一。唐代白居易曾作《新樂府》50章,廣泛反映了元和年間的社會生活,對于某些弊端多所指摘。“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 言直而切,意在諷諫。弘歷對白氏此作非常欣賞,并于一個多月內用白居易舊體,仿作《新樂府》50章。原詩有序,從略。白居易在《時世裝,儆戎也》 一詩中,反映了對婦女裝束某些變化的憂慮,認為這是夷狄之俗,而非華夏之風。弘歷此詩則反其意而用之,對于服飾上的求新,沒有持傳統的迂腐之見,而是采取了通變達常的態度。②城中二句: 化用漢《城中謠》:“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③元和: 唐憲宗年號(806—820)。④不為二句:指當時的化妝不飾成明朗快樂的容貌而故作愁態,從中可知這不是什么好兆頭。這是引述白居易詩中的觀點。⑤所以二句:白居易作詩反對妝飾上的夷狄之風,但這種梳高髻、面涂赤的妝束已流行多時,并沒有改變社會的常軌。少傅: 白居易曾官太子少傅。髻椎面赭:白居易原詩句:“髻椎面赭非華風。”髻椎,指發髻形狀高而細。⑥尚憶二句:想起辛未年(乾隆十六年)南巡到蘇州一帶,婦女們的妝飾還沒有什么特殊之處。⑦及至二句:等到了丁丑年(乾隆二十二年)再次南巡時,蘇州一帶的女子都描起了瓜瓣樣的寬眉。烏綾:黑綾,形容女子畫眉十分顯重。⑧左券: 憑證,這里有征兆之意。
上一篇:奕譞《無題(二首)》
下一篇:奕詢詠史(選二首)《明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