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丘逢甲·往事》原文賞析
往事何堪說,征衫血淚斑。龍歸天外雨,鰲沒海中山。銀燭鏖詩罷,牙旗校獵還。不知成異域,夜夜夢臺灣。
此詩寫于1896年,即由臺灣敗退還鄉(xiāng)的第二年。他懷著臺灣淪喪的深痛巨創(chuàng),抗戰(zhàn)失敗的悲愁苦恨,心情萬分激動,寫下了這首懷念往事的抒情詩。
“往事何堪說,征衫血淚斑。”首聯(lián)悲憤填膺,是痛定思痛的慨嘆。守土抗日失敗的往事說來不堪回首,看到衣衫上殘留著的斑斑血淚,更是難以為情。這是國土淪喪造成的悲劇啊! 次聯(lián)即表達(dá)這恥辱的痛心事件: “龍歸天外雨,鰲沒海中山。”上句用比喻說,大陸的龍已收回天外降雨的恩澤,實(shí)際是暗諷清政府主動放棄臺灣。下句又通過神話隱喻臺灣從此喪失。“鰲沒”的神話是這樣的,古代在渤海東面有五座山,隨著潮水起落,天帝特命十五頭巨大鰲魚分三批輪流舉頭頂住使之穩(wěn)定,后來有龍怕國人釣走六鰲,其中兩座山失去支撐流往北極,在海中沉沒了。這是用海山的沉沒借指臺灣的淪陷。兩句使用比喻和神話是對喪權(quán)失地國恥的諱飾,表示作者不忍明言而又最不甘心的恨事。他怎能忘記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日日夜夜,即引起第三聯(lián)的追憶: “銀燭鏖詩罷,牙旗校獵還。”“鏖詩”,斗詩。“牙旗”,用象牙裝飾竿頭的將旗。“校獵”是穿木為柵,遮攔野獸,以供獵取。這里是形容大規(guī)模的射獵活動。他回想在海山沉沒之前,在那里晚間同朋友們在明燭光前吟詩斗勝,夜久才散;白天大張旗鼓舉行射獵滿載而歸,那是多么稱心快意呀!可是,如今這一切都成了泡影,只可能在夢中出現(xiàn),所以尾聯(lián)他痛心疾首地說:“不知成異域,夜夜夢臺灣。”往事歷歷在目,怎料得這塊寶島,竟成了異國的疆土,我哪能不抱恨早晚思念,夜夜從夢中回去呢!結(jié)句“夜夜夢臺灣”表明作者刻骨銘心的仇恨,不復(fù)國土誓不罷休的志愿。
對往事的追念,從“何堪說”、“血淚斑”的沉痛語開始。“龍歸”、“鰲沒”一聯(lián),顯出欲言又忍無可奈何的心情。轉(zhuǎn)而以“銀燭鏖詩”、“牙旗校獵”作反襯,加重“不知成異域”的失落感,和“夜夜夢臺灣”的悵恨復(fù)仇情緒。全詩寫憂國傷時(shí)情懷,沉郁蒼涼,哀歌當(dāng)哭,深得杜詩遺韻。
上一篇:古詩《吳嘉紀(jì)·歸后送希文鑾江》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錢謙益·徐元嘆勸酒詞十首(錄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