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王鳴盛·夷陵遠望》原文賞析
古戍標荊塞,危城見蜀津。云移三峽暮,江接百蠻春。行役何時已,音書總未真。登樓欲有賦,感激獨傷神。
毫無疑問,這首五言律詩的神氣風貌,都極接近于唐音。
夷陵本是春秋戰國時楚國先王的墓名,后為縣名,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內。據《史記·白起列傳》載:“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故唐劉禹錫《松滋渡望峽中》有“夷陵土黑有秦灰”之句。而此詩則是寫作者在夷陵遠望的情景。
由于夷陵在秦楚之戰中也是兵家激爭的重鎮之一,作為一個精通史學的歷史學家,王鳴盛當然更比一般人清楚。故首聯便有懷古之意,給人以蒼涼之感,古代駐軍的城堡標明了這是當年楚國的關塞,而登上殘存的高城,則可以望見長江自四川流入湖北時的浩浩蕩蕩的氣概。而三、四兩句,正是承二句中的“見”字,具體描寫了從夷陵城樓遠望“蜀津”的一派風光。這兩句雖是遠望之景,但卻摹寫得相當入神。凡路過三峽的人,都可以感覺到云彩對三峽景色晴陰明暗的影響,而“云彩三峽暮”,真是活生生地寫出了云彩飄過三峽時所引起的短暫的景色變化。“江接百蠻春”之句,雖較上句遜色了一點,但凡領略過自三峽至武昌一帶春光的人,也大致可以設想出長江兩岸春意盎然、花木盛放的繽紛景象。
在前半首的寫景之后,作者因景觸情,后半首便轉入了對自身感情的抒發。五、六句固然有它的真切古樸之處,但七、八兩句似乎更耐人尋味。
自東漢王粲作《登樓賦》,后人登高懷古,或感慨時事,或太息人生,總要援引此例。而此詩的末聯雖也涉及,卻并不作過多的發揮。從“欲有賦”三字看,作者當時自然也是懷古傷今,百感交集,慨嘆萬端,很可以發泄一番,而從全詩看,以上六句也為這里作了充分的鋪墊。如果是一首五言排律,詩人很可以一氣鼓蕩,鋪張揚厲,將自己胸中的萬千感慨一瀉無余。然而作者寫的是首五律,也許他也只想作首五律從快了事,后面只允許有一句,于是他便只寫了“感激獨傷神”五字作結。但這種從簡虛寫的效果,未必比從繁詳寫的效果差。而且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一個人鋪述的本領不是太高,還不如像這樣斂筆一收的為好。因為這“獨傷神”三字,實際上正與“欲有賦”相照應而相矛盾,想寫而又一時寫不出,不知如何寫為好,這是不少人登高感慨時常有的心情,而作者正巧妙地寫出了這種心情,此所以為妙也;一語而隱括萬語,此又所以為妙也。
總之,此詩的首聯固有古意,三聯亦有古樸真切處,然筆者終究喜歡二聯和末聯。
上一篇:古詩《孫原湘·太湖舟中》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黃景仁·安慶客舍》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