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宗臣·登云門諸山》原文賞析
山頭月白云英英,千峰倒插千江明。手把芙蓉步石壁,蒼翠亂射猿鳥驚。誰其云外吹紫笙,欲來不來空復(fù)情。天風吹我佩蕭颯,恍疑身在昆侖行。
云門山,在今浙江紹興南,山上有著名的云門寺。因為云門山群峰聳立,故詩中稱云門諸山。這是一首登臨覽勝之作。詩人選擇月夜為背景來描繪云門山的景象和他特殊的親身感受。
“山頭月白云英英,千峰倒插千江明。”云英英,《詩·小雅·白華》“英英白云”,形容白云之狀。此詩所寫的景象就更加絕妙了。山頭白云飄忽,它與皎潔的月光融會在一起,形成極為素雅的境界。山下江水澄澈,那一座座掩映在白云和月光下的山峰,倒影在一條條明凈的江水里,又是一幅多么秀麗多姿的圖畫。這兩句總寫云門諸山的月夜景色。接著,詩在這一背景下,扣題寫登山。“手把芙蓉步石壁,蒼翠亂射猿鳥驚。”上句化用李白《古風》(其十九)“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的詩句。詩人說他手里拿著一束木蓮花,從崎嶇不平的石級上向山頭攀登;他一路上撩動蒼翠茂盛的草樹,打破了山中夜色的沉寂,使猿猱和宿鳥都為之驚動。李白詩中手把芙蓉的是明星玉女神仙的形象,宗臣用來借指自己,為下面寫云外仙樂和表達自己游山的感受埋下了伏筆,使詩潛氣內(nèi)轉(zhuǎn),不露痕跡。“誰其云外吹紫笙,欲來不來空復(fù)情。”“吹紫笙”,從字面看,應(yīng)是用周靈王太子王子晉善吹笙,能作鳳鳴的典故。但聯(lián)系詩題看,則可能是以之代指黃帝云門樂。據(jù)《周禮》云:“以樂鼓教國子,舞云門。”詩人站在云門山上,隱隱約約聽到遠處傳來悅耳的笙樂,不禁使他感到詫異:究竟是誰在縹緲的云空里吹奏這樣美妙的樂曲呢?她似乎像是要到山頭來,而終究又沒有來,只是在樂曲里傳達出這種情意而已。詩人登上云門山,耳中聽著曲曲傳來的音樂,就像置身在一個神仙境界里,因此,詩的最后兩句說: “天風吹我佩蕭颯,恍疑身在昆侖行。”“蕭颯”,同“蕭瑟”,形容風聲。詩人在云門山上,習習天風吹動著他的佩帶,是那樣地飄逸輕快,使他恍恍惚惚地以為自己是漫行在神仙聚居的昆侖山中,心里充滿了無限神奇和喜悅的感覺。詩的結(jié)尾,語盡意長,頗得空靈宛轉(zhuǎn)的韻致。
清朱彝尊《明詩綜》 (卷46)引《詩話》云: “子相 (宗臣字)詩才娟秀,本以太白為師,跌宕自喜。”從這首《登云門諸山》可見其一斑。全詩沒有對句,平仄也不協(xié),屬于七言短古;詩的遣詞造句,色澤的涂抹,清新俊爽的音調(diào),朗暢高華的風格,這些都可以看出,它確是詩人學李的一首詩作。
上一篇:古詩《厲鶚·理安寺》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舒位·白苗》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