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屈大均·民謠(錄四)》原文賞析
白金乃人肉,黃金乃人膏。使君非豺虎,為政何腥臊?
珠皆淚所成,不必鮫人泣。三斛買蠻娥,余以求大邑。
初捕金五千,再捕金一萬。金盡鬻妻孥,以為使君飯。
金為連葉珠,珠多葉傾復。使君勿愛金,蓮根自矗矗。
屈大均生活在改朝易代的動蕩年代。民族矛盾的空前尖銳,必然伴隨著階級矛盾的異常激烈。政治的黑暗,官僚的腐敗,兵燹的危害,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也能夠立足于現實的土壤,對社會冷靜地觀察思考,深切同情和關注人民的苦難,尖銳地批判一切邪惡勢力。民謠十首便是這方面的重要作品,這里僅選其中四首。
第一首是反對苛政的傳統主題,但表現得更新奇,更有分量。黃金、白銀是統治階級財富的象征。那些貪官污吏橫征暴斂,貪婪兇殘,不擇手段地搜刮財富。他們積累起來的白銀,乃是從貧苦人民身上剔下來的肉;他們據為己有的黃金,乃是從勞動大眾身上吸下的脂膏。詩人用隱喻的修辭手法,道出了那個黑暗社會血淋淋的殘酷現實,揭示出那個吃人社會的本質,令人震懼,使人寒栗。詩人憤怒地質問道: “使君非豺虎,為政何腥臊?”使君本來是指地方官,這里泛指統治者。幾千年前的孔夫子過泰山側,面對哭而哀的婦人,第一個把虎患和苛政相比較,曾發出 “苛政猛于虎”的喟嘆。詩人也譴責統治者: 如果你們不是豺狼虎豹,為什么在施行政治的時候,會渾身發出腥臊氣味呢?反詰的語氣,一針見血,既有力,又含蓄。清初隱遁詩人何絳的《西湖后曲》有“山近羅浮無惡虎,如何閭巷少人家”的詩句,可與屈大均此詩并讀,從而窺見清初苛政的一斑。
第二首詩諷刺統治階級賣官鬻爵,生活腐朽糜爛。《述異記》上說:“南海中有鮫人室,水居如魚,不廢機織,所織之布為鮫綃,鮫人之眼能泣,顆顆成珠。”這當然是神話傳說,剝開神話的外衣,“珠”可以說是財富的代名詞,而泣淚成珠,籠罩著濃厚悲劇色彩的鮫人,實在不過是辛勤創造了財富而又遭遇苦難的勞動者。詩人深刻了解這一點,因而他說:“珠皆淚所成,不必鮫人泣。”勞動人民創造的社會財富,被統治階級搜刮了去。這些吸血蟲拿著財富去干什么呢?“三斛買蠻娥,余以求大邑。”“蠻娥”是南方的美女。統治者千金買笑,縱情聲色的同時,也不忘記搜刮更多的財富,追求更高的享受。他們以財富開路,去“求大邑”,掌握政權后,更“合法”地吸吮人民的鮮血,更明目張膽地搜刮人民的財富。“余以求大邑”句,無情地暴露了那是一個賣官鬻爵的社會。既然世道是這樣的窳敗,又哪里談得上政治清平!
第三首詩,鏡頭轉向勞動人民。在官府的重壓下,勞動人民的生活又怎樣呢?“初捕金五千,再捕金一萬。”勞苦大眾為什么要被拘捕?無非是無法交納沉重得難以負擔的租賦。“初捕”之后,還有“再捕”。而錢越欠越多,由“五千”到“一萬”,如“驢打滾”。可見“再捕”之后還會有新的拘捕。詩人的揭露是深刻的,但他并沒有停下筆來,而是再縱深一筆,“金盡鬻妻孥,以為使君飯。”即使蕩盡家財,也換不來片刻安寧,乃至賣掉妻子,賣掉兒女,為的只是能夠給“使君”辦一頓餐飯。這是何等的怵目驚心!真是“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第四首詩純用比喻,向統治階級提出嚴正警告,金銀財富好比蓮葉上的水珠,水珠多了,蓮葉經受不了重壓,便會傾覆。要想長治久安,就得為政清廉,體察民情。只有這樣,統治階級的根基才會矗立不動。詩人托物興感,借物寓意,想象奇特,自出新意,巧妙地道出了官逼民反的真理。詩中充分肯定了人民反抗黑暗暴政的合理性,指出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深刻道理,使詩歌具有了光輝的民本思想。當然,詩人對統治階級的警告也有其天真和無力的一面。他所希望的仍然是社會的改良,而沒有想到要去徹底砸爛那個不合理的封建制度。這是時代的局限,庸庸苛責。
這四首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善于吸取閭里歌謠的豐富營養,善用比興和夸飾的表現手法。針砭時弊,抨擊時政,筆刺奸兇,尖銳犀利,入木三分。詩人采用通俗的、大眾化的語言,反映大眾的思想,大眾的情緒,使詩更接近現實生活,更接近人民。當然,詩人使用的人民的語言,又是經過篩選和錘煉的“光輝的俗語”(但丁《論俗語》)。它避免了粗俗和散漫,貌似淺易,實則深厚,“明白如話,然淺中有深,平中有奇”(劉熙載《藝概》)。這樣的詩作,是那些以艱澀文淺陋的作品所不能比擬的。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敢于“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并且寫出他的血和肉來”(魯迅《墳·論睜了眼看》),使其詩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厚度,閃耀著人民性的思想光輝。
上一篇:古詩《夏完淳·毗陵遇轅文》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楊士奇·漢江夜泛》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