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洪秀全·述志詩》原文賞析
手握乾坤殺伐權,斬邪留正解民懸。眼通西北江山外,聲振東南日月邊。展爪似嫌云路小,騰身何怕漢程偏。風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飛龍定在天。
道光十七年 (1837),二十三歲的洪秀全在廣州應試落第。回到花縣后,他為憂憤所激,患了一場大病,臥床四十多天。傳世的這首《述志詩》,據說就是他在患病時所寫的。
洪秀全自幼生長在農村,過著清貧的生活,還直接參加過農業生產勞動,這使他對民間的疾苦和農民的革命要求有著深切的了解。他同廣大農民群眾一樣,對清朝的黑暗統治極度不滿,對外國資本主義的鴉片侵略切齒痛恨。科場的失敗加深了他對現實的認識,使他把個人的坎坷遭遇同社會的昏暗腐朽聯系在一起了,開始樹立起了推翻清王朝統治的雄圖大志。
詩歌開頭即直言自己的革命理想,想象揭竿而起,替天行道的情景。解民懸,《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歷來封建宗法制度尊崇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而作者明確表示要奪取它,目的是消滅邪惡,伸張正義,救黎民于水深火熱之中。
頷、頸兩聯以龍自喻。頷聯極言自己眼光遠大、聲威振天。“眼通西北”暗用“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辛棄疾《水龍吟》)句意,表示要以武力奪取“江山”。“聲振東南”扣洪氏為廣東客家人,后來即起事于廣西紫荊山區金田村。“日月”則有象征新政權之意。頸聯兩句謂天空尚嫌狹小,不夠展其身手;一旦騰空而起,何懼清廷無道。“漢程”,銀河的河道。讖語有“王者有道,則河直如繩”之說,此處說“漢程偏”,就是王者無道的意思。
最后兩句以風雷喻革命風暴,以“飛龍在天”喻改朝換代,表示了對農民革命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法言·先知》:“鼓舞萬物者風雷乎。”《周易》乾卦九五爻辭:“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比喻圣人有道而登王位。
這首詩是觀點鮮明的政治宣言,它具有徹底的推翻封建專制體制的立場,明確表示要奪取最高統治權力,掃蕩舊制度的污泥濁水,建立新政權。太平天國領袖們在革命的醞釀、發起和進行過程中,一貫重視政治宣傳,用詩文和其他形式來組織和教育群眾。洪氏本人現存詩歌十余首,絕大多數都是直接宣傳革命的,此詩可謂其發軔之作。
除了明確的述志外,此詩的另一特點是充分利用了中國傳統文化意識中的權威崇拜。自古中國以世襲君主相繼承,政治上是典型的“傳統型權威”結構。皇帝是天子,代表神權來統治凡世。而龍,則是皇帝的象征。作為農民出身的知識分子,洪秀全盡管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響,但天命思想依然是比較濃厚的,所以他以龍自況,強調飛龍在天,從而發動群眾,給農民革命以強有力的精神支柱。這固然屬于落后因素,但也是由農民革命的性質和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全詩緊扣“述志”,以“手握”、“眼通”、“聲振”、“展爪”、“騰身”相呼應,大筆勾勒出一個具有浪漫色彩的、化身“飛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這就是后來的太平天國的天王,洪秀全自己。此詩乃英雄自抒豪情壯懷,以氣概勝人,不能與尋常文士作并論。
上一篇:古詩《陳孚·遠浦歸帆(瀟湘八景之一)》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徐禎卿·送士選侍御》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