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酌謠
獨酌謠,獨酌謠,獨酌獨長謠。
智者不我顧,愚夫余不要。
不愚復不知,誰當余見招?
所以成獨酌,一酌一傾瓢。
生涯本漫漫,神理暫超超。
再酌矜許、史,三酌傲松喬。
頻煩四五酌,不覺凌丹霄。
倏爾厭五鼎,俄然賤《九韶》。
彭、殤無異葬,夷跖可同朝。
龍蠖非不屈,鵬鷃本逍遙。
寄語號呶侶,無乃太塵囂。
《獨酌謠》,樂府雜歌謠題,最早系南朝陳后主所制。陳后主曾作《獨酌謠》四首,并序曰: “齊人淳于髡善為十酒,偶效之作《獨酌謠》。”(見《樂府詩集》1227頁)后來,一些文人也依題意擬作《獨酌謠》。于是《獨酌謠》遂成樂府歌謠之題,獨酌謠,有獨飲吟嘯之意。
《爾雅》曰: “徒者謂之謠”; 《廣雅》曰: “聲比于琴瑟曰歌”; 《韓詩章句》總括說: “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也就是說,古代唱歌,倘不用樂器配奏就叫謠;而配樂的,即所謂“比于琴瑟”的就叫作歌。
這首詩就是沈炯依樂府題擬作的《獨酌謠》。它通過一個獨酌者滿腹孤寂的感喟,抒發了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以及對出塵超世的向往。
首句,設置懸念,總領全文。 “獨酌謠, 獨酌謠, 獨酌獨長謠。”起句連用四個“獨”字,感喟再四,悵恨難平,表現了寂寞至深的痛苦。何以寂寞至此?遂設置了懸念,以吸引讀者。
“獨酌獨長謠”句,是閱讀全詩的綱。后文分寫“獨酌”、 “獨長謠”之意。寫“獨酌”;從“智者不我顧”,至“所以成獨酌,一酌一傾瓢”,敘“獨酌”之由;寫“獨長謠”:從“生涯本漫漫”至“無乃太塵囂”,是大段的內心獨白,抒發心中的感慨。
作者先寫孤獨寂寞的苦悶:智者、愚者都不能與詩人相知相從,不是彼不肯光顧我,就是我不肯邀約于彼。 “誰當余見招”,正寫出詩人瞻顧彷徨的感慨。人海茫茫,竟無可相與談歡對酌之人者, “所以成獨酌”句點題,說明獨酌之由。酒,澆愁之物, “一酌一傾瓢”,見其愁憾之深。這種狂縱失態之舉,也反映了詩人對寂寞孤獨的人世的憤懣和不平之慨。詩人并未正面抒寫心境的痛苦,而是借傾瓢之飲,從側面含蓄曲折地表現出來。
三杯入肚,話就會多起來,更何況傾瓢之豪呢?順理成章,詩文從“獨酌”部分,自然轉入“獨長謠”的部分。詩人盡管想說的話很多,由于無人與之對談,于是“獨長謠”部分,遂成為大段內心獨白。
詩中典故的運用,使很少的文字,勝任了內容龐雜的表述任務。作到了言簡意賅,文約意繁。
這首詩的“長謠”部分,有著濃厚的老莊思想色彩, 詩人的思想,可按兩條線索去分析:
其一是,對現實社會中清濁、賢愚不分的暴露、批判。這主要表現在“夷、跖可同朝”句中。夷,指伯夷。伯夷與叔齊,是商朝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遺命立次子叔齊為王,叔齊堅持讓位給伯夷。伯夷拒辭,叔齊也不肯受命。二人逃位,先后逃至周國。周武王伐紂,兩人曾攔車諫阻。商滅于周后,二人恥食周粟,逃到首陽山,采薇而食,遂餓死在那里。封建社會里,把伯夷當作有高尚節守的人的典型。跖,又被稱盜跖,春秋末期人,奴隸起義領袖。盜,有“賊”的意思。在封建社會里,跖被正統思想視為大逆不道的惡人。夷跖同朝,喻朝廷賢惡不分,政治混濁。這是對現實政治的批判。
另外,還有對富貴榮華的蔑視。這表現在“倏爾厭五鼎”中。“五鼎”,古祭禮時,大夫用五鼎盛羊、豕、膚、魚、臘。后世遂借五鼎形容官僚生活的奢華。 “厭”,表現了對鐘鳴鼎食之家的奢靡生活的憎惡情感。
這些認識,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其二是,主張“無為”。
主張“無為”,也放棄了生活中的一切進取,也就不以追慕古賢者為意,這就是“再酌矜許、史”所表現的思想。許,許由,傳說中的上古高士,堯聞許由賢能,欲禪讓天下,許由不受,遁而耕于穎水、箕山之側;所謂“史”,指史魚,春秋時衛國大夫,以正直敢諫著名。矜,是傲視之意,表現了老莊的絕圣棄智的思想。 “俄然賤《九韶》”,特別表現了“棄智”,即否定文化、知識。《九韶》,傳說中的堯舜樂名,韶樂共九章,故有《九韶》之稱,據說,孔子曾聞韶樂,竟三月不知肉味,而作者卻“賤視”云云,表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厭棄。
莊子還否定一切事物質的差別,認為壽夭、大小、善惡、是非、榮辱都是一樣的,要求人們進入無是非、榮辱的境界中,這種思想本詩也有所體現。如“彭、殤無異葬”句,即是說長壽與短命的人,都要一樣死去被葬入土中。否認壽天的差別。彭,指彭祖。傳說他曾活到八百多歲;殤,未成年而死。再如“鵬鷃本逍遙”、 “龍蠖非不屈”句,則否認著大小的差別。巨龍與小小的尺蠖,都是一樣憑借屈伸而前進,大鵬展翅南冥,要借助海動的大風,斥鷃翱翔蓬蒿之間也要借助小的氣流。大、小,都“有所待”于風。因此,大或小,沒有差別。
老莊思想一方面表現為敝屣尊榮,淡薄利祿;一方面表現為逃避現實,超凡出塵。詩中“寄語號呶侶,無乃太塵囂”,即表現了對功名利祿之徒的輕視與貶斥。 “號呶”,典出《詩經·小雅·賓之初筵》“載呶載號”句,意為大叫或喧嘩,勾畫了一幅頤指氣使的利祿之徒的丑惡嘴臉。詩中“三酌傲松喬”, “不覺凌丹霄”,即表現了超離凡世的向往。
詩歌表現了如此復雜的哲理深玄的思想,卻僅用了很短的篇幅,典故的運用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典故大多有豐富的內涵,語詞簡約,以少總多,表現了復雜豐富的內容。
本詩風格亦近莊子汪洋恣肆之風,想象奇特奔放,如“松喬、”“鵬鷃”、“龍蠖”、“五鼎”、 “九韶”……思如天馬,倏然行空。善用譬喻,如“鵬鷃”、 “龍蠖”等,形象生動,給人很多審美的情趣。
此外,唐代的“李杜”之稱,既可指稱李白、杜甫,又可指稱李商隱、杜牧。和上述情況相類,本詩中“許史”一典,除可指稱許由、史魚二人外,還可指漢宣帝時兩家外戚。許,指漢宣帝許皇后家;史,指漢宣帝母家。許史二家在宣帝時,貴冠當世。故, “再酌矜許史”也可解作敝屣尊榮之意。
上一篇:燕歌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猛虎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