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趙熙·大坪》原文賞析
天外一峰開,金銀晃法臺。崖經大斧劈,云涌怒濤來。秋盡花猶發,天青玉作胎。洪荒留海色,左股折蓬萊。
趙熙為晚清蜀中詩壇巨擘,其生平行跡半天下,七出巫峽,五游峨眉,模山范水,造語多奇。此詩為峨眉紀游之作,詩人嫻熟地運用神話傳說,描繪出了大坪雄奇的景色。
大坪是峨眉山峰之一,在天池峰洪椿坪的東面。詩一起手就渲染大坪神奇的來歷:“天外一峰開,金銀晃法臺。”大坪峰自天外飛來,峰頂是供佛祖演講的法臺,金碧輝煌,極其絢麗壯觀。“法臺”本是佛家語,謂佛說法之處;此用之,正符合佛教名山的身份。據《列子·湯問》篇說,渤海之東有五神山,第五座叫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其上臺觀皆金玉”。聯系本詩末句來看,詩人正是把這一神話傳說作為大坪的來歷。之所以不用“金玉”而用“金銀”字樣,一則照顧到格律,二則與下文將出現的“玉”字避復。“金銀臺”也有來歷,郭璞《游仙》詩“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是其用字所本。如此等等,可見詩人精心錘煉字句的獨運匠心。
頷聯描寫山勢景色:“崖經大斧劈,云涌怒濤來。”山勢陡峭險峻,懸崖壁立萬仞,似刀劈斧鑿,見鬼斧神工,山間云霧彌漫,風起云涌,似渤海浪潮,鋪天蓋地,滾滾而來。此聯寫景,境界宏闊,氣勢壯大。“大斧劈”讓人們聯想起“五丁看山”、“玉斧修月”的神話傳說,它又是一種國畫技法(見《珊瑚網·畫法·破石法》),用來形容山勢,既顯其雄奇,又不失秀麗,十分貼切。“怒濤來”既使人感受到云勢之洶涌澎湃,又與此山的來歷相關。《列子·湯問》說:“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波上下往還。”既然大坪系蓬萊遷來,當然伴隨著渤海洶涌的浪濤。詩人用用典而令人不覺,堪稱自然高妙。凡是游過峨眉的人,無不慨嘆“舍身崖”之險峻、“云海”之壯觀。此聯寫出了人人眼中所有筆下所無的境界,令人嘆為觀止。陳衍稱趙詩“甚肖蜀中山水” ( 《香宋詩集序》),正可于此等用筆處見之。
頸聯接寫山上的植物和天色: “秋盡花猶發,天青玉作胎。” 山上有著特殊的植被環境,其他地方秋盡花謝,這里卻郁郁蔥蔥,秋盡花發,仿佛永遠是春天; 山上有著特殊的自然氣候,盆地其余地區常年陰霾難散,這里的天空卻格外的清朗,仿佛是玉石作的底子,蔚藍一片。《列子·湯問》說五神山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大坪山秋盡花發,天青似玉,大概也沾上了五神山的仙風靈氣吧!
尾聯綰合首聯,點明大坪起源的古老和來歷的不凡: “洪荒留海色,左股折蓬萊。”在傳說中開天辟地的洪荒時代,天帝似乎有意留下了這片海洋般的綠洲,它或許就是蓬萊山那折斷的左腿吧! 蘇軾有《白水山佛跡巖》詩云: “何人守蓬萊?夜半失左股。浮山若鵬蹲,忽展垂天羽。”蘇詩本稱羅浮山是蓬萊左腿移來,趙詩借用此典來渲染大坪神奇的來歷,思路與東坡略同。
王文才先生評趙詩“風骨峻整,氣格頗近岑參。于東坡尤有玄悟” (《近代詩史稿》)。確實,趙詩對峨眉山水奇觀的渲染與岑參對邊塞景物的描寫差可比美; 而指認大坪同羅浮一樣系蓬萊的左股的思路,也深契東坡借赤壁懷古之法。此詩將景物描寫同神話傳說緊密結合起來,既肖貌山水,又浪漫夸張,神奇而不失真實,虛空而不失具體。由此可見其山水詩“曠逸雄沉” (狄平子《平等閣詩話》評趙詩語) 的風格特征之一斑。
上一篇:古詩《楊慎·夜泊》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劉光第·大小云壑》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