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錢維喬·五更渡洛水》原文賞析
翠羽明珰夢未真,寒皋空有水粼粼。馬頭一片將殘月,曾照黃初作賦人。
這首詩是詩人渡洛水時懷想曹植作《洛神賦》而寫。洛水,今稱洛河,源出陜西華山南麓,流經河南,入黃河。關于洛水,古代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宓羲氏的女兒宓妃,因渡洛水溺死而被封為洛水的女神。屈原在《離騷》中也曾提及過宓妃之名。三國時著名詩人曹植于黃初三年(223)入朝京師,歸藩時渡過洛水,于夢幻中見到洛水女神,寫下了光耀于文學史冊的抒情小賦《洛神賦》。自此,洛神的故事就成為詩人、文學家筆下的常見題材。
詩的首句以十分精練的語言概括了曹植《洛神賦》的意境。“翠羽明珰” 四字,隱括曹賦中 “或系明珠,或拾翠羽”,“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珰”等句意義,曹賦原寫自己與洛神邂逅相愛,由于“人神道殊”不能結合,故離去時洛神以“翠羽”、“明珰”效愛。此事純屬虛構,似真似幻,故爾作者用 “夢未真”表示自己對《洛神賦》一文的見解。關于《洛神賦》,傳說中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是曹植當初曾向美麗的甄氏求過婚,未能遂愿。而后來曹丕卻娶了甄氏,于是曹植一直心懷不平。黃初年間曹植入朝,這時甄氏已死,曹丕把甄氏留下的陪嫁枕頭贈給了曹植,曹植這次歸藩途經洛水時在夢中見到了甄氏,于是寫下了這篇賦,名為《感甄賦》,后來又被魏明帝曹睿改為《洛神賦》。用這個故事來解釋《洛神賦》的寫作動機和思想內容顯然是后世獵奇文人的一種附會。其真正的創作意圖恐怕還是何焯所言: “植既不得于君,因濟洛以作為此賦,托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
正由于《洛神賦》系寄托之作,其夢不真,所以事隔一千五百余年之后,當作者也來到洛水邊上時,就只見荒寒的岸邊一片粼粼的清水在月下閃光,當年曹植所見洛水女神又在哪里呢?因此詩的第二句是緊承首句發表感慨。一個“空有”,既是對上句意思的引申,又表現了作者的一種失意悵惘之情,從前的曹子建雖然不遇于魏文帝,可到底還有夢中的洛神以寄哀思,而今自己呢?卻只是“寒皋” 清水為伴,其凄涼冷落之意,不言自明。
以上兩句緊扣詩題“洛水”發表感慨,第一句寫古,第二句言今,是借古諷今的筆法。第三句“馬頭一片將殘月”,又暗自關合“五更”詩題,同第二句一樣是寫今。詩人早起渡洛,馬頭上掛著一鉤殘月,表明旅途的辛苦勞頓。詩人為什么有此境況?詩中沒有說。但是我們觀照下句 “曾照黃初作賦人”就不難看出,他也許像曹植一樣 “不得于君王” (詩人一生官不過縣令而已),這里,詩人對自己的遭遇未明言,只是“帷燈匣劍”,暗用“春秋”之筆,但詩人仕途失意的心境我們仍是不難察覺的。末二句仍是今古對照,以古寫今的手法。這種手法,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稱為 “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自然界的永恒無窮,強烈對照出人世間的悲劇代代重演,曾照過黃初作賦人的殘月,而今又照著乾隆時代的詩人。最末一句可謂點睛之筆,表現了一種古今同慨的深沉歷史感受,傳達出一種古今有志之士的共同命運和遭遇。此外,末二句在寫法上屬點化前人成句,李白 《蘇臺覽古》 中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就是它的原版,而詩人順手拈來,顯得熨帖恰切,杳無痕跡。
總言之,此詩語言悲壯深沉,意境幽邃深遠,以古觀今,詠古跡以寫現實,寫今事而再現古史,隱括點化前人詩文,既簡括而又含意深刻,表現出淵厚的學識和高超的藝術功力。
上一篇:古詩《屈大均·于忠肅墓》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袁宏道·從軍行贈程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