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龍
【作者介紹】
陳子龍(1608—1647),字臥子,號軼符,晚年號大樽,松江(今上海市)人。崇禎初,曾參加復社,后又與夏允彝等創立幾社,與復社相應和。崇禎十年(1637)進士,選紹興推官。南明弘光時任兵科給事中,因漢代曾設黃門官,給事于黃門內,故亦稱他陳黃門。曾上防守要策,并痛陳小朝廷荒淫茍安的腐敗政局,皆不聽,乃辭職返鄉。清軍破南京后,夏允彝投水死。子龍念祖母年九十,不忍生離,乃遁為僧,居于水月庵,名信衷。
順治三年(1646),祖母卒,移家武塘。次年,結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蘇州被捕,拘于舟中,將解南京,乘隙投水死。時為五月十三日,其同鄉吳懋謙挽詩云:“五月炎天忽雨霜,太丘生死合行藏。間關風雨摧家室,躑躅江湖憶廟堂。四海衣冠俱涕淚,一時賓客半佯狂。橫流不盡孤臣淚,落日招魂暗大荒。”吳詩亦不失為佳作。
乾隆時予謚忠裕。建國后有施蟄存、馬祖熙整理的《陳子龍詩集》。
他是明末詩壇上才大思健的最有代表性作家,也結有明詩歌之局。早年對七子頗為歆重,讀了李夢陽、李攀龍的集子,便覺“飄飄然何其似古人也”(《仿佛樓詩稿序》)。他自撰的年譜里,記崇禎元年,艾南英對二李詩文攻擊頗力,他便憤而與南英爭吵。他的《遇桐城方密之于湖上歸復相訪贈之以詩》之二云:“頗厭人間枯槁句,裁云剪月畫三秋。”年譜中又說“予時為文,頗尚瑋麗橫決”。都說明他對詩文的色澤詞藻頗為重視,并認為這是需要人的主觀努力的。
國變以后,悲歌慷慨,但猶嫌沉郁不足。在各體中,以七律最為擅長,也是大家所公認的。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二:“《梅村詩話》云:嘗與陳臥子共宿,問其七言律詩何句最為得意,臥子自舉‘禁苑起山名萬歲,復宮新戲號千秋’一聯(案,題為《長安雜詩》)。然予觀其七言,殊不止此。……沉雄瑰麗,近代作者未見其比,殆冠古之才。一時瑜亮,獨有梅村耳。”就七律之高華而言,陳、吳固足當之,但后人對子龍詩所以刮目相看,詩本身的成就固為重要因素,同時也因其求仁滄波,志行激越之故,明清易代之際的若干劇變,即可在他詩中探索得之。
上一篇:《蘇李泣別圖》明代詩賞析
下一篇:《劉基》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