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六盤山云
(明)龍膺
策馬六盤嶺,披裘四月天①。
氤氳輕似谷②,叆叇亂于氈③。
高擁群峰失,低迷眾壑連④。
夢疑神女散,賦就大人傳。
吹拂雙旌繞,翻飛兩袖穿。
陶園停黯黯⑤,狄舍思綿綿⑥。
臺畫千秋壯,軒臨玉色鮮。
浮光曾蔽日,卿靄信非煙。
雞犬藏秦洞⑦,魚龍起渭川⑧。
卷舒聊共爾⑨,出岫幾時還⑩。
【作者簡介】
龍膺(1560~1622年),明朝詩人。字君御,一作朱陵,武陵(今湖南武陵)人。明萬歷八年(1580年)進士,授新都推官,善斷疑案,被譽之神君,擢升禮部祠祭主事。萬歷十三年,上《諫選宮女疏》,批評朝廷頻選宮女,荒于政事。神宗大怒,后經朝臣求情免于死罪,被貶守邊。后隨大司馬督軍青海,屢立戰功,入為戶部郎中,后為山西按察司僉事,復轉甘肅學政,官至南京太常寺卿。后辭官回常德,晚年逃禪事佛,結精舍于德山。龍膺一生作詩賦甚多,著有《九芝集選》凡十二卷。《四庫總目》又記其工曲,著有《藍橋記》傳奇一本,曲目并傳于世。
【詞語簡注】
①披裘:穿著帶毛皮的衣服。裘(音qiú),毛皮衣服。
②氤氳(音yīn yūn):形容煙或氣很盛。
③叆叇(音āi dāi):形容濃云蔽日。
④眾壑:眾多的溝壑。
⑤陶園:東晉陶淵明曾棄官歸隱,結廬鄉間,寫田園詩自娛,后人稱其住所為陶園。
⑥狄舍:北宋大將狄青曾在鄉間筑舍隱修苦讀,以求報效朝廷,后人稱其鄉居為狄舍。
⑦秦洞:秦地的山洞。秦,今陜西一帶。
⑧渭川:即渭河,發源于甘肅,經陜西流入黃河。
⑨卷舒:把東西卷起來又舒展開來,在此形容云霧飄忽、時開時卷的樣子。
⑩出岫:出洞,多指云霧從山洞中游出。岫(音xiù),山洞。
【內容簡析】
本詩是明朝龍膺以六盤山云霧為題材寫作的一首五言古體詩。
詩的起筆即交代六盤觀云的地點與時間:騎著馬,作者踏上了六盤嶺,正是四月的天氣,卻仍需身披皮裘,抗御寒冷。交代了六盤山不同于別處的氣候特征。從“氤氳輕似谷”一句開始,詩人的筆調轉向描寫六盤山云濤的壯觀景象。“氤氳”一詞,表明六盤山云氣很盛,輕煙翻卷如揚谷,而“叆叇亂于氈”,則形容濃云蔽天,亂云飛渡如卷氈。“高擁群峰失,低迷眾壑連”兩句,寫云霧移動,向高空簇擁,群峰盡失,向低處彌漫,眾溝相連。“夢疑神女散,賦就大人傳”,化用典故,以巫山神女事來描摹六盤山云的神奇與高遠。“吹拂雙旌繞,翻飛兩袖穿”兩句,寫六盤山云霧在山風的吹拂下,環繞雙旌,游穿兩袖,形跡飄忽,形態可親。“陶園停黯黯,狄舍思綿綿”兩句,再次化用“陶園”與“狄舍”兩典,描摹這六盤山云霧富有人的情感,或停而情緒黯然,或思而情意綿綿。“臺畫千秋壯,軒臨玉色鮮”兩句,則是想象六盤山云霧入畫,當是千秋壯觀;如果這云霧臨軒,當又為美人增添幾多光鮮之色。“浮光曾蔽日,卿靄信非煙”兩句,又是寫六盤山云霧好似水面亮光曾經遮天蔽日,又好似天地云氣一樣,確信絕非人為點燃的輕煙。“雞犬藏秦洞,魚龍起渭川”兩句,將六盤山云霧動態化,寫它在六盤山上出沒,就如同雞犬藏在秦地的山洞里,又如同魚龍興起于滔滔的渭河里。詩的最后兩句,作者對六盤山云予以歸結,說它舒卷自如,聊供你我觀看,等那些早已出洞穴云游的云霧全都回還,還不知會是什么時候。全詩至此,以一句想象的描述收筆,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和無限的美感。
上一篇:(唐)顧非熊《途次懷歸》六盤山詩詞賞析
下一篇:(民國)蔡東藩《詠成吉思汗》六盤山詩詞賞析